用愛與界線,幫助孩子在犯錯中成長
14歲的男孩在媽媽的陪同下來談話。出門前,重看了媽媽寫來的訊息,我覺得這個孩子沒什麼問題,其實不需要談話。 這似乎也是我與其他孩子談話常有的感覺: 孩子沒有問題,是大人覺得孩子有問題。當大人戴著有色眼鏡看孩子,對待孩子,久而久之,孩子便真的出現問題了 ,這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千的事。 但我已經答應談話,又與男孩的媽媽是好朋友,我還是出門赴約了。 天氣甚冷,我穿了毛衣與羽絨外套赴約,卻見與我一般高大的男孩短衣短褲的,我問他:「這樣不冷嗎?」他說不會。 還未開始談話,我與男孩在感受上即有如此大的差異,談話之後,在觀點、期待上的差異,恐怕會更大吧? 有差異是正常的,也是令人欣喜的 ,我很期待看見彼此更多的差異。 我與男孩談了一個半小時,談他在學校難以專注上課,談他與媽媽的關係,也談他是如何看自己的。我感覺這是個非常好的孩子,不僅稟性好,媽媽教得也很好,他與媽媽的內在非常靠近,可見媽媽下了不少工夫在改變自己。 與男孩談完話後,我也與媽媽談了一會兒。過程中,媽媽流淚了,男孩在遠處見了,慢慢來到媽媽身邊,默默陪伴。看到這一幕,我很感動。 談話結束後,我給媽媽回饋: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追尋自我,有時難免會犯錯,會衝撞體制,持續給予孩子愛與界線,孩子便能在犯錯中成長。 隔天,媽媽告訴我—— 男孩回家後,做起事來變得積極、主動,媽媽問他原因,男孩說,這是因為談話後, 他開始覺得自己是個滿不錯的小孩,而不是大人眼裡那個老是把事情搞砸的人 。 媽媽又問他,去談話時,是否想跟羅老師握手?男孩說是,他想用握手表示禮貌,但又感覺羅老師不太好親近,因此不敢伸手。 「現在呢?還會覺得羅老師不好親近嗎?」 「不會啦,老師讓我感覺沒有壓力,也讓我 現在變得比較喜歡自己了 ,我好像沒看過這樣的大人。」 聽完媽媽這番轉述,我在想:我在對話裡做了什麼,會讓孩子從內而外,有如此改變呢? 對話一開始,我先建立安全感,讓孩子願意信任我,對我敞開他的內在。但這不是一種策略或技巧,而是發自我的真心,我是真心想瞭解他,而不是拐個彎、變個招想改變他。 接著,我帶著好奇與孩子對話,欣賞他與我在各方面的差異,也看見他的正向資源。當他能看見到自己的正向資源,他的內在就會有力量, 一個內在有力量的人,怎麼會不喜歡自己呢?怎麼會不積極、主動呢?怎麼會不熱愛生命呢? 我認識這位媽媽多年,看見她在繁忙的工作之餘,仍不忘持續學習,以改變自己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