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1的文章

答問集1:怎樣面對容易情緒化的孩子?怎樣與孩子好好對話?

家長問:怎樣面對容易情緒化的孩子?怎樣與孩子好好對話? 羅志仲答: 許多父母都告訴我,他們的孩子很情緒化。但每個父母對情緒化的解讀都不同,要如何面對情緒化的孩子?對我而言,最好的方式,是回到具體事件中討論。這裡因為缺乏具體事件,只能簡單談談。 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,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,較不容易控制情緒,這是很正常的事,他們通常不是故意情緒化的,而是真的做不到。大人若先有此認識,應能對孩子產生「同情的理解」。 值得注意的是:成人的大腦已經發育完全了,照理說,應該較能控制情緒,但在許多時候,我們反而看到大人比孩子更情緒化,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。 因此,我想邀請父母先思考一個問題:家中是否也有容易情緒化的大人?如果有,孩子回應、表達情緒的方式,多少會受影響。 再者,可以思考這個問題:孩子有情緒時,大人如何應對呢?大人是如何看待情緒的?孩子可以有情緒嗎?許多大人都回答我:「當然可以。」但他們所謂的「可以」,都是有但書的,像是:希望孩子不要那麼容易有情緒,希望孩子「鬧」情緒的時間可以更短一些。這些但書,其實都意味著「不可以」、「不接納」。 之所以如此,通常是因為我們從小被灌輸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:有情緒是不好的、不對、不健康的、有害的、丟臉的,軟弱的、無濟於事的……。這個觀念沒有更新,我們便不可能健康回應情緒,無論是自己的或者他人的。不健康地回應情緒,只會讓情緒堵在身體之中,無法流動,久而久之,便會積累更多情緒,有些人會情緒化,其實是這樣造成的。 更新觀念不僅止於知識上的更新,更要在身心上有所體驗。也就是說,需要深刻體驗到:唯有讓情緒自由地來,情緒才會自由離開。有了這樣的體驗,大人才能健康面對自己與孩子的情緒。 這位家長問:「怎樣面對容易情緒化的孩子?怎樣與孩子好好對話?」我認為,答案已在這兩句裡了,也就是「好好」二字。 大人的內在是「好好」的嗎?看見孩子有情緒,你也會有情緒嗎?有情緒不是問題,問題在於:你如何回應自己的情緒呢?如果帶著未經處理的情緒,去面對情緒化的孩子,那就很不容易「好好」跟孩子對話了。 這幾年,我觀察到一個趨勢:許多人學了對話後,會接著來上其他課,像是靜心、自由書寫、安頓情緒、照顧自己、托勒讀書會等等,因為他們發現:只有內在安穩了,才能將學來的對話好好運用。

如何與哭鬧不休的孩子對話?

珊如是我重要的共學夥伴。這幾年,我目睹她從改變自己做起,進而改變了與女兒的關係。如今,她也有能力幫助其他人,我常邀請她到工作坊擔任助教,協助其他來上課的父母。 前陣子搭珊如的車,聽她描述她與小二外甥的對話,我感到很振奮,建議她寫下來。面對孩子哭鬧不休,如果能有更多父母、老師這樣對話,該有多好!讀了珊如的文字後,我在幾個段落之後做些註解,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珊如的對話脈絡。 _______ 那天到妹妹家晚餐,餐後外甥因為功課開始嘶吼,要媽媽幫忙寫功課。 我看了妹妹一眼,妹妹淡定的說:這陣子只要遇到寫生字造詞,他就會這樣2個小時左右 於是我繼續陪著外甥女吃飯,也聽著外甥不停的哭吼著⋯ 看著妹妹用溫柔而堅定的聲音跟孩子說:「媽媽會陪你寫、幫你翻字典也可以,但是沒辦法也不會幫你寫⋯」我心裡滿滿的佩服!想當初的自己早就霹靂啪啦罵一頓再加棍子在旁威脅了 這樣過了一個多小時,孩子的聲音都沙啞了,於是我叫了外甥:「寶貝,過來阿姨抱抱好嗎?」 我走過去牽他,然後抱著他,邊拍著他的背邊問著:「你現在很生氣對嗎?」 「嗯。」 「阿姨知道你生氣了」 「你剛剛哭了很久,你覺得很難過是嗎?」 「嗯。」 「阿姨知道你很難過。」 過了一會兒,外甥的哭鬧聲漸小了。 (志仲按:珊如運用封閉式問句,核對並接納孩子的情緒,孩子的情緒因而得以舒緩。) 「你難過是因為擔心待會不能看手機是嗎?」 「對。」 「你希望媽媽幫你寫功課,這樣才能很快完成該做的事情,才能看手機,但是媽媽不幫,所以你生氣媽媽對嗎?」 「對,媽媽不幫我、我要看手機⋯」 「好,阿姨知道了,你可以生氣、可以哭哭,阿姨會陪你。」 漸漸地外甥的情緒緩和下來,哭聲也停了。 (志仲按:珊如繼續運用封閉式問句,核對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與期待,孩子感覺被接納與理解,哭聲因此逐漸停了。) 「上禮拜也是跟今天一樣嗎?」 「對。」 「最後媽媽有幫你寫嗎?」 「沒有。」 「上禮拜媽媽沒有幫你寫,剛剛她也說你得自己寫,這樣妳覺得媽媽今天會幫你寫嗎?」 「我就是要媽媽寫。」 「你想媽媽幫你寫啊?」 「對。」 「我知道你希望媽媽幫,但是媽媽已經說不能幫你寫了,那怎麼辦?」 外甥默默的沒有回應。 「你最想趕快完成然後看手機對嗎?」 「對。」 「我陪你一起現在開始,可能會有機會,你要嗎?」 「不要。」 「那你希望明天帶著沒寫完的功課去學校嗎?」 「不要。」 「寶貝希望自己明天完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