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23的文章

課程訊息:《你不只是媽媽,也是你自己》實體讀書會,9/14-11/2

只要有父母來問孩子的教養問題,我通常會先詢問:「孩子幾歲了?」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。 曾有一位媽媽來問:「要如何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?」 我問:「孩子幾歲了?」 「四歲。」 四歲呀?我滿驚訝的。 另有一個媽媽問我:「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會比較慢熱,該怎麼辦呢?」 「孩子幾歲了?」我問。 「兩歲。」 兩歲?我更驚訝了。 與兩位媽媽對話後,發現她們有很深的焦慮。 而如此焦慮的父母還真不少,只是每個父母的焦慮不同,如果沒有覺察自己的焦慮,往往會在無意識中將焦慮傳遞給孩子,並在教養上遭遇各種挫折。 我與「台中市學習障礙協會」合作多年,在和資深社工師游哲源規劃今年課程時,哲源特別提出,希望能針對父母的焦慮辦一個讀書會。正好,我今年讀到南韓臨床心理師李賢秀的 《你不只是媽媽,也是你自己》 ,覺得太適合焦慮的父母來共讀了。 9/14(四)起,協會邀我在台中舉辦「《你不只是媽媽,也是你自己》讀書會」,為期八週(9/14-11/2),特別適合住在中部的爸媽來參加。 每週四早上9:30-11:30,你的孩子上學去了(如有需要協助照顧小孩,可事先聯繫社工),你正好能喘口氣,來這裡喝杯咖啡,吃個點心,一起討論這本書,有人會聽妳訴苦,也會聽妳分享喜悅。 而我,也會在這裡陪你。 教養之路,不宜孤軍奮戰。你可以在這裡找到你的支持團體,你會發現,你並不孤單,你在教養上會遇到的難題,別人也會遇到,你能在這裡得到幫助與支持,也能提供幫助與支持給他人。 主辦單位提供十分優惠的費用,給非會員參加。報名網址→ https://ldatc.neticrm.tw/civicrm/event/info?reset=1&id=104

馬來西亞帶工作坊有感

圖片
來上實體課的人逐漸回流了,這是此行到馬來西亞帶工作坊的重要發現。 疫情過後,許多人已習慣線上課。線上課很方便,但實體課的體驗性無可取代。 這次到大馬前,不免有些擔心:還會有人來上實體課嗎?這會不會是我最後一次到大馬開課? 還好,來上實體課的人還真不少。檳城的主題明明是「親子對話」,卻來了不少想學習與伴侶、父母對話的人。在古樓的課,有許多育才小學之外的老師來參加。在吉隆坡的兩場工作坊,有人兩場都參加了。 我還聽說,有些人遠道而來,一大早或半夜就開著車出門了。甚至有從國外來的。 我本來有些悲觀,覺得這些疫情前才有的現象,疫情後是回不去了。 感謝大馬的朋友,是你們的熱情,讓我有機會再到大馬。還有好多地方是我想去的呢。 也感謝「 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 」,謝謝你們願意冒險,在疫情過後繼續找我去,我真擔心讓你們賠錢。 今後的課,仍會線上與實體並重,以兼顧不同需求。我在大馬的課,依舊由協會安排,有興趣的朋友请多留意他們的公告喔。 再次感謝。 吉隆坡第一場 吉隆坡第二場 古樓育才小學 檳城檀香寺

閱讀筆記:《你會坦然面對,每一場告別》

圖片
從小到大,我經歷過七場畢業典禮——如果全部參加的話,是七場沒錯。但我只參加過三場,高中之後,就沒再參加了。 以前,我總以為這是灑脫,並引以為傲。前些年才意識到,原來我不擅告別,也害怕告別,所以屢屢以不參加畢業典禮來逃避告別。 我在大學兼課十多年,教過的學生每學期就換一批,每到學期末,有些話想對他們說,卻總像有魚刺卡在喉嚨中,說不出來。 以前,我總以為我只是害羞,前些年才意識到,原來,我不太知道怎麼告別。 告別是生命中很重要的議題,畢業是告別,搬家是告別,成年是告別,退休也是告別,生離死別更是告別,我們需要好好告別,才能好好前進。 有朋友向我介紹這本書:《你會坦然面對,每一場告別》(皇冠出版社),作者是角子。 我沒聽過角子,翻開這本他的最新作品,讀了幾頁,只讀到一些短句、短文,讀來沒太多感覺,對照書上對他的介紹: 「暢銷作家……2015年開始用溫暖瞭解的筆觸,勾勒『愛』的主題,成為許多傷心人的『文字閨蜜』,作品開始成為走到幸福之前愛的必讀本。」 我好生困惑,默默將書闔上。 幾天後,決定再試試。這次翻到〈重逢〉一文,讀了兩頁,發現這本書不光是短句、短文,有的也如這篇一樣的故事。〈重逢〉寫角子父母的故事,讀完後,一樣沒有太多感覺,我又默默將書闔上,心裡依然困惑著。 有一天,要出遠門工作,想帶書在火車上看,信手抓了這本。在車上,翻到〈愛的協奏曲〉,內容寫角子養過的五隻狗,前四隻都不在了。我不養狗,也不熟悉狗,卻被他這篇文字吸引了,一口氣讀完,內心讚嘆著:「文筆真好,真會寫。」他的敘事手法,尤其令我驚艷。對於「暢銷作家」這四個字,我突然不再那麼困惑了。 回程途中,又讀了幾篇。〈愛,就是我們終於明白的那些人〉,寫一種好特別的告別,我深深被打動,一連讀了兩次。而〈約定〉這篇,更是讀到落淚。他把各種不同的告別寫得好細緻,好動人,對於書上對他的介紹,我突然懂了,也可以接受了。 閱讀這本書,是很特別的體驗,這是一趟放下成見的歷程,也是一段細細領略告別的路途,感謝我給自己多幾次機會,如果當初因輕信第一、第二印象,而沒有往下讀,我應該會錯過這本書,日後大概只會對角子存有刻板印象。難怪有人主張,一本書至少要讀個五十頁,再決定是否繼續讀。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