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2的文章

FB直播預告: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1

圖片
 

課程訊息:線上靜心課,5/16-6/20

圖片
五月中,我有一門六週的線上靜心課,主辦單位是美東的非營利組織PCE。 這門課很特別,以靜心體驗為主,托勒著作的解析為輔,所以並不是讀書會,也不限於托勒的某本著作,我會針對上課需要,隨機引用並講解托勒的教導。 靜心體驗仍是上課主軸。前四堂課,會依序體驗觀呼吸、觀感受、觀念頭、觀行動。最後兩堂,則是更深入的綜合練習。 六堂課共12小時,這是我開過的靜心課裡時間最長的,我很期待能帶給參加者新的體驗。 欲報名參加的朋友,請掃QR code,或點入報名連結,並請留意上課時間: 美東時間5/15-6/19,每週日晚上8-10點(台灣、馬來西亞時間5/16-6/20,每週一早上8-10點)。 報名連結: https://www.pceclub.org/news

《直捷之道》暖身活動1

我預計在下週一(5/2)晚上9點的 FB粉專 直播,與有興趣的朋友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。 在那之前,我會先用幾篇文字帶幾個簡單的暖身活動,今天是第一個活動。 暖身之前,手上得先有一本《直捷之道》,你準備好了嗎? 這本書我天天翻閱與練習,每天都帶給我莫大幫助。 以昨天為例,我打了幾通電話,回了幾封訊息,內容多與「拒絕」有關。拒絕他人對我而言,有時是很艱難的,何況要在一天之內拒絕多人? 因此,在每次拒絕他人之前,我都刻意練習書中第28課「勇氣」的教導,果然收到奇效。 其中一通電話,是打給一位物理治療師。 過去幾個月,我幾乎每週都找他做徒手治療,上週也約好昨天再去。但疫情嚴重,昨天還要再去嗎?如果要去,這需要勇氣;如果不去,我對他感到過意不去,要如何告訴他我不去了?這也需要勇氣。而在這兩個需要勇氣的決定之間做出選擇,仍需要勇氣。 重讀28課後,我決定行使勇氣,打電話告訴他,我不去了。而在電話中,我再次行使勇氣,向他說實話,坦言是疫情之故。我其實也可以找其他理由,但我沒有。 「說實話」是書中第24課的練習,我等於是在一通電話中結合了兩個練習,很有挑戰性。 靈性練習其實可以如此生活化,在任何大小事裡運用。在生活中做這類練習,幫助我一次次學會負責,也一次次體驗到自由。 但我們的 第一個暖身活動 ,並不是要練習「勇氣」或「說實話」,而 是先細讀〈前言〉,並在 粉專 留言分享你認為的關鍵詞,或者最重要的一句話。 例如,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: 「做直捷之道的任何練習,永遠要記住:保持簡單、放鬆與持續性。」 你呢? 別擔心你的答案和別人不一樣。 〈前言〉是本書的「使用手冊」,有許多重要提醒,值得一讀再讀。 每當練習時遇到挫折或感到困惑,便可回來重讀〈前言〉。 我重讀幾十次了,可見我有多少挫折與困惑,但從未因此停止練習,因為我從練習中嚐到許多甜頭,生命變得不一樣。 書中有一段話,我很喜歡: 「覺醒是一件改變生命的事,但它同時也是一趟深入又艱鉅的旅程的開始。這趟旅程不是給那些內心軟弱的人,也不是給那些容易心灰意冷的人……」 歡迎加入這趟艱鉅而美妙的旅程。

4/26:FB線上讀書會預告:《凝視死亡》

近日聽了一場線上講座,講安寧療護。 講座原是為了父親而聽,想讓他在最後的日子少受點苦,沒想到他走得這麼快,從住院到離世,僅一天而已。 父親雖然用不上了,但有朝一日,我自己可能用得上,因此還是聽了講座,在父後二十餘日。 這也是八年來我不斷在學習的功課:如何面對痛苦、老病與死亡? 學習的方式,除了聽講,便是閱讀與做靈性練習。我將這些學習視為「補課」。 「補課」的起因,是八年前母親的猝逝,那對我的衝擊太大,我第一次如此靠近死亡,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對死亡如此無知。明明人皆有一死,但在那之前,我卻活得好像自己不會死,父母也不會死一樣。 我開始大量「補課」,讀了好多書,其中有不少是醫生所撰。除了殯葬業,醫護人員大概是最頻繁面對死亡的,他們在書中往往有第一手觀察與深切自省。 《凝視死亡》,就是這樣一本好書。 這本書不僅講死亡,也講衰老,更講從衰老到死亡的過程。如何讓老病之人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?是作者葛文德最關注的重點。 明晚(4/26)8點,我將與林良晉老師在「學以致愛」的粉專對談此書,千萬不要錯過。 每個月,我皆與「學以致愛」的夥伴對談一本書,這是第八本了。亞芸曾問我,為何對談的書多跟死亡、痛苦有關? 這是我的「補課」心得呀。 這份功課,我做得還不錯吧?因此,當父親走了,我雖有悲傷,但無遺憾,最多的反而是圓滿、感激之情。 做這份功課很值得,我將繼續做下去。 良晉老師亦曾經歷喪父之痛,我們兩人的對談,應會有許多觸動與共鳴,歡迎準時收看。

練習《直捷之道》,需要任何基礎嗎?

練習《直捷之道》,需要任何基礎嗎? 可能需要,也可能不需要。 過去九年的基礎,對我現在練習《直捷之道》很重要,但好像又沒有那麼重要。 過去九年,我閱讀了大量靈性書籍,包括托勒、克里希納穆提、奧修、一行禪師、馬哈拉吉、馬哈希、阿迪亞香提。而在靈性書籍之外的學習,以薩提爾模式最重要。 除了大量閱讀,我也大量練習,我的練習以托勒的靜心與薩提爾的冰山為主。我每天靜心,九年來不曾間斷;也常常走冰山。 大量閱讀與大量練習所形成的基礎,讓我在靈性覺醒這條路上走得較深,也讓我在閱讀《直捷之道》時,比較能懂得字面意義。 但這些基礎也帶來了障礙,這個障礙,我是在與亞芸討論過後才發現的。 靈性練習是一個「卸除」的過程——卸除掉內外不屬於「我」的東西,而找到真正的「我」。 過去九年的閱讀與練習,的確讓我去除掉許多舊有的不屬於「我」的東西,卻也在不知不覺中悄悄累積新的,像是大量閱讀得來的知識,以及大量練習得到的體驗。 這些知識再珍貴,也只是抽象的概念,並非真正的我;這些體驗再美好,也都是過去式了,與當下無關。而我卻常對這些新得來的知識與體驗有了執著,無意識地緊抓不放。  這些執著,成了我在練習《直捷之道》時的障礙。阿迪亞香提在前言裡自道: 「我不是採用大家較為熟悉的那種循序漸進的方法,而是以見地本身來呈現自我了悟或覺醒。」 正因為他採用的是「直捷」(簡單、直接)之道,我之前再豐厚的積累都不管用了,我得放下對這些積累的執著,讓自己重新像個初學者、新生兒,才能進入書中的練習裡。 這是有基礎者在練習《直捷之道》時,很可能會遭遇的挑戰,而這個挑戰,不見得比初學者或完全無基礎者來得小。 在五月的團體練習中,我會挑選書中較為生活化的練習,與大家一起做。這對初學者或無基礎者會較為容易,但也只是「較為」容易而已,做起來還是富有挑戰。而 對資深學習者的挑戰,很可能在於如何讓自己重新成為一個「謙遜的初學者」,對接下來的練習全然「好奇」與「投入」。 做這類生活化的靈性練習,並不是要讓自己成為有靈性而無人性的人,也不是為了找到一套能故作灑脫,以逃避現實困難的工具。正好相反,它是要讓我們結合靈性與人性,真誠、如實去面對生命與生活中的各種挑戰。 因此,練習的過程不一定都是美好的,有時甚至會痛苦。但只要願意堅持練習,痛苦會過去,美會留下來。 無論有沒有基礎,都適合加入五月即將於 FB 展開的團體練習。 希望這篇有回答部分

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

有人想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嗎? 這本書並不好懂,但它本來就不是用來閱讀的,而是用來實踐的,越常練習,就越懂得它在說什麼,也越能體驗生命之美。 我練習好一陣子了,非常喜歡,想邀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。 這個活動將於五月開始,完全免費,完全公開,完全在網路進行。門檻很低,無須任何基礎,也無須報名,只要手上有一本《直捷之道》即可 (紙本書或電子書皆可。我沒有業配,也不認識這家出版社)。 我會從書中挑選一些簡單易行的練習,搭配 FB粉專 直播 (也會上傳到 我的YouTube頻道 ),讓每個想練習的朋友,都能在任何時間觀看,並按照自己的節奏練習。每個練習至少持續一週,才能在生活中扎根。 更多活動細節,將於五月到來前,在 FB粉專 公布。 阿迪亞香提說:「 做直捷之道的任何練習,永遠要記住:保持簡單、放鬆與持續性。 」 這個提醒非常重要,我想把這個精髓也帶到接下來的團體練習裡。

亞芸與家父的一面之緣

亞芸與家父有一面之緣,但那是幾年前的往事了,我早已遺忘。感謝亞芸留下這篇文字記錄,這對我是無比珍貴的回憶。 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25ff984fd89780001db6743 亞芸在文中說,那次也是她第一次見到我「人性的一面」,她當天目睹我以超理智應對父親,她很困惑,我當時的回答是:「因為他是我爸爸嘛,我會有慣性。」 這的確是我會說的話。 亞芸一開始是我的學生,後來成為工作夥伴。她說,與我一起工作後,曾對我感到「幻滅」,因為我私下的言行,與課堂上呈現出來的「老師」形象不太一樣。 後來,她逐漸調整自己的眼光,不再以「老師」視我,而是將我當成「一個認真練習所學的人」,我們的關係才漸入佳境,越來越融洽。 對我而言,「老師」只是一個角色,下了課,我便不再是老師了,而是一個人,而且是一個非常普通、平凡的人。別人要繼續將我當成老師,我無法阻止,但我很享受自己只是個普通、平凡的人。 幾天前,與亞芸閒聊,她這樣對我說話:「有一件事,我本來想跟你談一談……。」 我聽了,眼睛睜得大大的:「亞芸,妳說話的口氣,真沒把我當成老師呀。」 亞芸愣了好一會兒,沒說話,或許以為我接下來會擺出老師的架子。但我跟她說的是: 「這樣非常好,以後繼續保持。」 我喜歡這種平等關係,也喜歡亞芸只是把我當成一個人,一個認真練習所學的人。 既然是個人,既然在練習所學,有時做得好,有時做不好,有時能一致性,有時還是會回到超理智,這是難免的。

父親的告別式

今天是父親的告別式,一切從簡,只請禮儀公司增加一個環節,在典禮初中末各播一次〈黃昏的故鄉〉。 〈黃昏的故鄉〉是父親最喜歡的歌,原唱者文夏是父親最喜歡的歌手。 這麼巧,幾天前,文夏也過世了。 我能與父親和解,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,其中之一,是我小時候與父親有很深的情感連結,這些連結成了日後和解的重要資源。 一起聽閩南語老歌,便是其中一項情感連結。我在Blog有四篇文章著墨此事,我將文章連結放在留言區。 今後,只要想與父親連結,就哼個幾句老歌吧。 許多朋友想來送父親最後一程,我皆婉拒了。父親性喜低調,我想他也希望低調離開。 除了家人與親戚,只有周平、蘊茹、善榛和亞芸來參加,他們是我這幾年甚親近的朋友。 這段期間,我也持續練習《直捷之道》,每天練習一課,今天練習的是第22課:「覺察你與當下體驗的關係。」果真如書中所說: 「如果你一整天都做這項練習,到了這一天結束,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體驗已經不一樣了。這種改變通常都很出人意料,是你想像不到的。」 很慶幸這陣子加入了這些練習,讓我對死亡、失落、悲傷、小我、本體等等皆有深刻體驗。 告別式結束了,我與父親此生緣分亦已結束。 圓滿,了無遺憾。

父後三日

夜裡,失落悄悄降臨。 昨晚是父親離開後,我第一次去上課。課前,將背包放在教室,要去洗手間。走到門口,下意識地轉身,想去拿手機。此刻,我停了下來,有所覺察: 為何需要手機不離身呢?是怕錯過任何一通養護中心或醫院打來的電話吧?但從今往後,不需要了呀。 想到這裡,一笑,任由手機待在教室裡。 在課堂上講了這件事,回家又跟家人講一次,皆無異狀。 睡前,又想一次,想起過去六年手機不離身的慣性,想起每天都有接到電話的壓力,那是一股巨大的重量,沈沈壓在身上。 從今往後,一切都結束了,可以放下了,好輕鬆。 輕鬆,也是這幾天會出現的感覺之一,儘管還在操辦父親後事,但與過去六年相比,現在輕鬆太多了。這也是父親對我的體貼吧,我的付出,他一定看在眼裡。 睡前,我體驗著這份放鬆。六年來,這是第一次可以如此放鬆,夜裡,不會再有猝不及防的電話鈴聲了。 此時,眼淚猝不及防湧出。 眼淚是健康的,我一點都不擔心。相反地,我歡迎眼淚的到來。 至親摯愛離開了,怎麼可能沒有眼淚呢?在這種時候,要自己或要別人「節哀」、「別哭」,這是最殘忍的事。 我預期自己接下來會有好一陣子常流淚,我想細細體驗這些眼淚。這些眼淚不僅健康,而且必要,唯有接納,才能走完哀悼的歷程。 這晚的眼淚是什麼呢?我一邊允許眼淚大量湧出,一邊細細體驗。 這晚的眼淚,除了悲傷,還有巨大的失落。 是的,這一切都結束了,我再也不會接到那些令我膽顫心驚的電話了。但這也意味著:我將斷絕與父親這個形體、肉身的所有連結了。 幾天之前,我至少可以去看看他,儘管他日復一日地憔悴。 至少可以聽聽他,儘管他說話的聲音又細又模糊。 至少可以摸摸他的身體,有溫度的身體,儘管有些冰涼。 至少可以對他說說話,儘管他不一定聽得懂。 從今往後,這些都沒有了。 幾天之前,他還是我的牽掛,有時也是沉重的負擔。六年來,他在我心中是一股巨大的重量,佔據一塊好大的面積。 從今往後,這些也沒有了。 我終於失去他了,永永遠遠失去他了,我不可能再跟有形的他有所連結了。 這便是失落,而且是巨大的失落。 這個失落讓我感到悲傷,也感到痛苦。這是父親過世後,我第一次感到痛苦。 我的眼淚大量湧出,停不下來。 這是非常健康的歷程,我允許自己眼淚停不下來,也允許自己靠近、接納那些失落、悲傷與痛苦。 雖然早已預期會有失落,但不知道會來得這麼快。 失落一般會在告別式過後才降臨,在那之前,要忙後事,身心疲累、緊繃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