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月, 2023的文章

工作很累,想辭職不做,怎麼辦?

朋友問我,她工作得很累,想辭職不做,怎麼辦? 我問她,是希望我提供建議,還是與她對話? 她問,這兩者有何不同? 我說,提供建議不一定有幫助,因為那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與生命經驗。對話則可幫助她進入內在,釐清自我,進而做出最適合她的決定。 她想了想,有些遲疑:「如果我不熟悉冰山理論,也可以對話嗎?」 我說,當然可以,熟悉冰山理論是我的責任,不是她的。但如果她有興趣,我可以一邊對話,一邊說明我為何那樣對話。 朋友點點頭,表示願意。 我從「感受」切入,問她此刻感覺。 她說,是哀傷。 「哀傷什麼?」 「哀傷工作永遠做不完,每天都要加班。」 「妳希望有什麼不一樣嗎?」我轉而走她的「期待」。 「如果每週只加班一、兩次,我可以接受。我希望能有時間做自己的事,過自己的生活。」 「聽起來,妳渴望多一點自由,是嗎?」我連結她的「渴望」。 「是呀。」她嘆了一口氣。 「是什麼阻礙妳得到自由呢?」 她想了一會兒,苦笑道:「責任感。」 「妳的苦笑是什麼?」 「因為我們家人都很有責任感。」 「如果妳在工作上少一點責任感,會發生什麼事嗎?」我挑戰她固守已久的「觀點」。 她想了一會兒:「其實不會。」 「如果少一點責任感,多一點自由,妳可以接受嗎?」 她深深嘆了一口氣:「可以,因為我快扛不住了。」 「那麼,妳覺得,在妳目前的能力範圍內,妳能為自己做些什麼改變呢?」 她開始列舉幾種她可以做得到的方法,包括「每次最多只加班一小時」,而我也再三跟她確認:「妳確定這樣OK嗎?」「這是妳可以接受的嗎?」「這是妳做得到,也願意嘗試的嗎?」 最後,我向她核對此刻的「感受」:「妳現在還是覺得哀傷嗎?」 「是呀,但是好多了。」 「如果10分是滿分,1分是最低分,來找我前,妳的哀傷是幾分?現在又是幾分?」 「本來超過10分,都滿出來了,現在還有7分。」 「如果哀傷無法完全消失,幾分是妳可以接受的?」 「3分吧。」 「如果用妳剛剛為自己想到的方法去工作,妳覺得妳的哀傷有可能從7繼續減少嗎?」 「應該可以。」她的眼睛亮了起來。 「我感覺妳現在的狀態,似乎和剛剛一開始的時候不太一樣,有嗎?」 「有!」 「有什麼不一樣?」 「現在比較篤定、安心了。」 「喔?篤定、安心是怎麼來的?」我停頓了兩秒。「或者說,在剛剛的對話中,是從什麼地方開始讓妳覺得比較篤定、安心的?」 「當你問我: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改變?應該是從那個時候開始。」 我笑說

內在覺察練習:擔心清單

在一場教師研習裡,我提到有人做過實驗,發現人類的擔心大多是不必要的:在所有擔心的事情裡,只有15%會發生;而在真的發生的事情裡,也只有6%是無法解決的。 研習結束後,有位女老師前來問我:那個實驗是誰做的?在哪裡可以找得到?她說自己是個很容易擔心的人,如果可以找到那個實驗結果,她或許可以減少一些擔心。 我坦白告訴她,我已忘了是在哪本書看到這個說法的,也不確定是不是15%、6%?但應該相去不遠,她可以上網用關鍵字尋找。 其實,想知道這個實驗的結果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自己做實驗,這也是最有體驗性的方式。 你可以寫一份「擔心清單」,將你擔心的事逐一寫下,不預設立場,客觀、中立地觀察它們是否會發生。練習得越多,樣本數越大,結果就越有說服力。 寫這份清單時,不要寫多年後才能知道結果的事,例如:我的孩子長大後會找不到工作,或者:我老後會孤苦無依。最好能寫不久後就能驗證的事。 以我自己為例,去年搬家時,對於要去退租ADSL這件事,我有些小擔心,我藉此做個小實驗,將自己擔心的事寫成一份「退租ADSL擔心清單」: 1. 手續很麻煩,我需要跑好幾趟。  2. 會被刁難,因為資料不齊全。  3. 我的手機也會受到波及,不能繼續使用。  4. 要賠錢,因為有些東西不見了。  5. 我會解釋不清楚,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的疑問。  6. 最後退租不成。 不寫不知道,一寫才知道,原來我在擔心這六件事。這也是寫「擔心清單」的另一個好處:更清楚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?與其在頭腦裡胡思亂想,不如具體寫下來。 而後,我帶著既忐忑又興奮的心情去辦退租,看看清單中的擔心是否會一一實現? 結果呢,辦好了。 我重新檢視擔心清單,加入一些按語,一份簡單的實驗報告就完成了。 1. 手續很麻煩,我需要跑好幾趟。(按:跑了兩趟) 2. 會被刁難,因為資料不齊全。(按:資料不齊全,但未被刁難) 3. 我的手機也會受到波及,不能繼續使用。(按:可繼續使用,但優惠沒了) 4. 要賠錢,因為有些東西不見了。(按:未成真) 5. 我解釋不清楚,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的疑問。(按:未成真) 6. 最後退租不成。(按:未成真) 果然,在擔心的事情裡,大多都不會成真;就算成真了,也大多可以解決。 這個方法,我是從托勒「觀念頭」的靜心法門裡得到的靈感。 擔心是一種情緒,擔心的事則是頭腦裡的念頭。人類受苦的根源,是對自己的念頭深信不疑。經常觀念頭,可以

我對FB粉專的一些想法

朋友告訴我,她已好幾天沒在FB的動態上看到我發文了,但來我的粉專一看,我卻明明每天都有發文,她已將我的粉專設定為「搶先看」,為何還是如此? 我說,我也遇到同樣情形,在動態上已看不太到朋友的貼文(例如李儀婷老師天天發文,我卻不一定天天看得到),只看到一堆廣告,這大概又是臉書在用演算法降低觸及率吧。 關於臉書的演算法,有各種江湖傳說,沒人說得準,我也無從猜起。 十年前,我曾關掉臉書,但那是在做生活實驗,兩年後,我又回來了,一直到今天。去年春,開了FB粉專。 我目前的工作與生活都需要臉書,因此會繼續使用它,但為了減少受它干擾,我想做些調整,這些調整也可能因應各種情況再調整。 一,我還是會繼續發文,但會「固定晚上八點發文」。 在FB動態上找不到我發文的朋友,可在晚上八點過後,有空來看看。如果還看不到,可能是我當天未發文,或者被演算法屏蔽了(有這種可能嗎?我不確定)。 我之前發文都較隨興,想發就發。看到陳志恆老師有固定發文時間,這真是好習慣,我也來仿效一下,反正粉專是可以預設發文時間的。 二,每週一晚上九點的粉專直播照舊,前一晚八點會發文預告直播主題。 若直播因故暫停,會儘可能在前一晚上八點發文宣布。若是臨時有事,就只能當天宣布了,還請各位見諒。 三,各位朋友的粉專私訊,我依然會收看、拜讀,無論是工作邀約,或是生活、課程上的疑問,都歡迎私訊我,或者寄到我的email:saidmolo@gmail.com。 四,我在粉專的發文,也會同步在Blogger這裡發布。Blogger可將文章分類,便於尋找,我的舊文都匯集在此。 五,我在粉專的直播影片,也會上傳到 YouTube 。 從前年底至今,我在FB已做了42集直播,影片皆保存在FB,也已完整上架到YouTube,兩邊都看得到。 對了,為了便於記憶,我在Blogger、YouTube以及FB粉專的名稱都統一叫做「羅志仲的覺察空間」。

情緒勒索之歌

圖片
我聽過的歌劇不多,"O Mio Babbino Caro"(親愛的爸爸)是我很喜歡的,不僅因為旋律優美,也因為它是一首「情緒勒索之歌」,很適合在課堂上舉例。 歌劇中的女孩威脅爸爸:「如果你不讓我嫁給那個男孩,我就去死。」 這種「如果你不……,我就……」,是很典型的情勒句型。 蘇珊・佛沃在她的經典名著《情緒勒索》裡,將情緒勒索者分為四種型態,以死相逼是屬於「自虐者」,而且是「終極自虐者」。 我曾遇過一位母親,她一直活在被女兒情勒的陰影中,女兒會一再威脅:「如果妳不給我錢,我就去死。」母親只好不斷提供金錢上的援助。 局外人很難理解被情勒者的心理,往往認為:「他只是說說而已,不要理他就好了。」或者:「那是他的人生,你要讓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」 事實上, 情緒勒索會成功,是因為勒索者深諳被勒索者的弱點,知道那會觸發被勒索者的恐懼感、責任感或罪惡感 ,被勒索者一旦陷入這種蘇珊・佛沃所說的「迷霧」(FOG,恐懼感、責任感、罪惡感這三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縮寫)之中,就很難脫身了。 然而,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陳志恆心理師在他的扛鼎之作《脫癮而出不迷網》裡提到 ,一個孩子會為了得到手機而死相逼,「肯定不只是手機的問題,而是親子關係早已破裂」 。 這也是對情緒勒索很好的提醒。 當然, 會出現情緒勒索,未必是兩人的關係已經破裂,但肯定出現了某些問題。不見得是雙方誰有問題,而是彼此的關係或互動模式有問題。 我不懂歌劇,第一次聽到"O Mio Babbino Caro",是在一檔外國節目裡,一位小女孩演唱此曲,技驚四座,影片有中文字幕,我因此對旋律與歌詞都印象深刻。 那期間,正好在準備「《情緒勒索》讀書會」,便將此曲納入教材中,也上網聽了其他版本。其中三個版本皆是孩子所唱,很有意思,我把它們都放在留言區。 除了那位荷蘭女孩,另兩個孩子也很特別:一個美國女孩用「腹語術」(?)演唱。另一位男孩則打破了這首歌「理應」由女性演唱的印象,令在場評審驚呼連連。

妳要好好活著

「妳還活著嗎?」 接到妳的電話,我劈頭這樣問。 這可以算是是我們之間的「默契」吧?這些年來,我們久久通一次電話,每次妳總是劈頭就說: 「我還活著!」 一半是玩笑,一半卻是實情。 妳從小經歷嚴重創傷,一直活得很辛苦,常有厭世之感,不知有多少次想尋死,最終還是活了下來。 「我還活著」,便成了妳最常向我報喜的口頭禪。有時,我會搶先一步,反問妳。 妳活得雖然辛苦,卻喜歡強顏歡笑,假裝自己一切都很好。 這通電話,妳罕見地承認,自己最近過得並不好。  「如果有我幫得上忙的地方,就跟我說。」 妳在電話那端未語。 「妳不只要活著,而且要好好活著。」 妳安靜了半晌,終於說話了: 「為什麼我要好好活著?」 「因為妳值得。」 因為,妳不再是當年那個人了。 當年的妳,只求能活著。這些年,靠著向外求助與自身努力,妳逐漸走出創傷,有時還能體驗到生命的美好。 這並不容易,有多少人窮極一生,取得再高成就,都不曾有滋有味活著。 而妳做到了。 妳不只要好好活著,妳也已經有能力好好活著。

京劇、崑曲往事

我沒買過線上課程,這是第一個我在第一時間就非常想買的課程。我仔細看了課程的文字與影音說明,還深入研究那個平台之前出過哪些課程。 就在幾乎要下手時,決定不買了。 不是課程不好,事實上,課程非常精緻,授課老師也是品質保證,如果早個幾年,我可能毫不猶豫。 但是,我感覺自己現在與那些東西有些距離了。會有想買的衝動,似乎只是因為被往事勾住,想起人生那段最低潮的日子,有它們陪伴,真好。 當時,還在吃安眠藥,亦不知人生何去何從,百無聊賴,找了許多事來打發時間。 京劇與崑曲,就是這樣進入我的生命的。 當時所聽京劇,多與三國有關,捉放曹、失空斬之類,既聽當代的于魁智、王珮瑜,也聽作古的馬連良、孟小冬。 至於崑曲,只聽牡丹亭,而且曾花幾個晚上,聽完全本牡丹亭。 與京劇相比,崑曲的溫婉纏綿,更適合助眠,多少個不眠的夜裡,都是在牡丹亭的旋律中悠悠睡去的。 2010年暑假,有幸能現場聆聽龔隱雷唱幾段牡丹亭,周遭的人都鼾聲如雷,我卻忍著腰痛,如癡如醉地聽完全場。 往事如煙,咬了咬牙,不買了,上網重聽幾段蘇三起解與皂羅袍,跟著哼唱幾句便罷……。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

母親的紅包

午後春光明媚,帶著蘇珊・桑塔格的書,到舊居附近的公園小坐,兩位眼生的老太太走了過來,其中一位自稱是我媽媽的朋友,說當年她們是一起游泳的夥伴,也常一起出遊。 雖不識眼前這位老太太,但我媽確實有那麼一段經歷:中年後,開始走出家庭,學游泳、瑜珈,並常與朋友結伴旅遊。 老太太還說了一段我不知道的秘辛。 當年,我爸媽原本要買某棟房子,老太太在髮廊遇到我媽,我媽吹好頭髮,匆忙欲走,說要去簽約,老太太拉住她:「要不要去看另一棟?剛蓋好而已。」我爸媽去看了,很喜歡,遂改變主意,買下這棟。事後,我媽包了三萬六的紅包感謝她。 另一位老太太在旁聽了一驚,說當年幫兩個妹妹介紹房子,事後只給她三千元紅包。 我也詫異不已。我只曉得爸媽曾改變主意,買下後來一住二十年的房子,並不知中間這些細節。三萬六的紅包?這更是顛覆我的印象:她這麼大方呀? 如果老太太所言不虛,我對媽媽的認識還很片面,哪怕與她當了四十年的母子,我們的感情也很好,我對她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。 倘若逐一訪問所有認識我媽的人,綜合他們所述,或許會與我認識的她相去甚遠吧?畢竟,媽媽只是她眾多角色之一,她還是個妻子、女兒、姐姐、妹妹、朋友……,每個角色的她,恐怕都不一樣。 可惜,沒有機會多認識她了。 但幸好,我曾以對話的方式,在爸爸生前訪談過他兩次,比較完整地知道他從小到大的經歷。而後,我開始能將他當成「人」,而不再將他侷限為「爸爸」,我對於我後來能與他和解幫助太大了。 與兩位老太太緣分難得,特此一記。

你能從愧疚中得到什麼好處?

夜深了,正要就寢,好友T打來電話,問可不可以跟我談一下?因為是很要好的朋友,我答應了。 我問T,想談什麼呢? T簡單敘述了當天發生的事,說自己很愧疚。 「妳想從我這裡得到什麼?」我問T。 T想了想:「我希望愧疚少一些,至少能睡得著。」 我想,此刻再多的安慰、說教,都無濟於事吧。而且,我也累了,已無餘力細細探索她的內在,那就簡單問她幾個問題吧。 「什麼原因,妳的愧疚無法少一點?」 T說,不知道。 「妳能從緊抓著愧疚中得到什麼好處呢?」 「沒有任何好處呀。」T應聲而答。 我請T再想想。 在我的對話經驗中,面對這類問句,十個人裡至少會有九個人立刻回答「沒有」,而這個問題是需要細細思考的。 T仔細想了一會兒,表示:她真的想不出有任何好處。 「如果妳放下了愧疚,會失去什麼?」我換個方向問,這個提問其實與上一個提問一樣。 T細思了一會兒,驚呼: 「我知道了!如果放下愧疚,我就會認為自己是個沒有良心的人。」 「所以,妳緊抓著愧疚不放,可以得到什麼呢?」 「我就可以證明自己是個有良心的人。」T若有所思:「難怪,我會那麼愧疚……。」 「現在,妳有什麼感覺?」 T停頓了好一會兒。 「好奇怪,我的愧疚突然少了很多……,怎麼會這樣?」 「妳會因此認為自己沒有良心嗎?」 「當然不會,我還是一個很有良心的人。更重要的是,我可以好好睡一覺了。」 對話結束,我正要掛掉電話,T仍不肯罷休: 「等等,你剛剛是怎麼做到的?為什麼你那樣問,我的愧疚就會減少這麼多?」 我實在累了,打著哈欠: 「妳來參加工作坊,就會知道了。」

閱讀筆記:《我可能錯了》

圖片
周遭一些朋友近來都在討論《我可能錯了》(先覺出版社),我也讀了,非常喜歡,它會是我一讀再讀的書。 這本書一開始會吸引我,有兩個原因:一,阿迪亞香提居然為它作序。二,作者比約恩是瑞典人,他在26歲,正值事業有成之際,居然決定放下一切,跑去泰國出家,這太令人訝異了。 比約恩出家十七年,接受各種嚴苛的修行訓練,有了深刻的靈性體驗。 許多修行者會在此時走上岐路:試圖以高超的修行技巧,逃避尚未處理的生命功課。 但比約恩沒有,他不僅真誠面對自己,也真誠面對讀者。 他在書中並不裝模作樣,偽裝自己已修成正果,出凡入聖。相反地,他誠實地告訴讀者:他在呼吸靜心時,注意力仍會不時跑掉;跟年輕、美麗的空姐一起打坐時,他會心不在焉;經行時,他有時會想著披薩與冰淇淋;而在還俗後,他得了嚴重的憂鬱症;被診斷出漸凍症後,他崩潰大哭……。 我們常以為,一位資深的修行者,應該時時刻刻心如止水,不起波瀾,否則他的修行便是不成功的。比約恩要打破的,正是這種刻板印象! 就算修行多年,他仍是個活生生的人,仍有脆弱、犯傻的時候,而不是變成有靈性、無人性的人。 他是得了憂鬱症沒錯,但他靠著出家所學,幫助自己在十八個月後重見曙光。 他是得了漸凍症沒錯,但他靠著出家所學,幫助自己坦然面對死亡,有意義地走完餘生。 那麼,他到底在出家期間學到什麼呢? 還俗後,有記者問他:十七年的出家生活,學到最重要的事是什麼? 他的回答擲地有聲:「 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,再也不相信了。 」(頁8) 他所說的「每個念頭」,不只是所謂的負面念頭,也包括所謂的正面念頭。他說: 「 我不會鼓勵任何人進行正面思考。完全不鼓勵。我個人並不相信正面思考有特別大的力量。我一直覺得正面思考是比較膚淺表象的。 」(頁21) 又是擲地有聲的一段話。 比約恩能有這些深刻體會,除了來自個人修行,也來自不同老師的教導。他跟隨過多位老師修行,包括我很喜歡的阿迪亞香提。阿迪亞香提教導他: 「如果你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,如果你能全神貫注(而且心只在當下),如果你的注意力不被拉走,就會發現一項基本的原則。也就是整個宇宙根據以下原則運行: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。 」(頁126) 另一位老師阿姜・賈亞薩教導他的是: 「下次,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、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……只要真誠、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,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

教師研習: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紛爭?,2/19(日),台中

圖片
朋友的孩子想找我談話,談他對開學的焦慮:又要見到那幾個很令他討厭的同學了。 昨天是開學日,不僅一些孩子有這類焦慮,學校老師也有,因為學生會開始跑來「告狀」,說某某同學如何如何,請老師「主持公道」云云。老師夾在學生中間,有時還有家長的壓力,帶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 這幾年,我到學校演講、帶工作坊,常有老師問我:要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紛爭?我多半直接示範,或者與老師對話,或者示範如何與學生對話。根據這些經驗,我逐步發展出一套方法,共四個脈絡,來因應老師面對這類挑戰。 這個週日(2/19),我在台中有一場教師研習,將以「班級經營—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紛爭」為題,細細講解這四個脈絡,並會帶著老師們一步步練習,也會與老師們對話,歡迎學校老師到「全國教師進修網」報名,研習代碼是3648980。 這場研習由「台中市教師職業工會」舉辦,僅限學校教師參加,但不限台中市的教師,其他縣市的老師亦可報名參加。 此外,這是實體研習,無法線上觀看喔。

講座訊息:你是夠好的爸媽了,3/5(日),線上

多年前,崇建在高鐵站受傷,許多工作停擺,我去代打了幾場演講與課程。其中一門帶狀課,參加者都是滿懷期待來見崇建的,結果講師不是崇建,他們很生氣。第一堂課,我先請她們將生氣充分表達出來,而後才開始上課。 第一堂課結束時,一位媽媽前來表達感謝與困惑。她的孩子是特殊的孩子,她參加各種課程,學習各種方式,想幫助孩子改善症狀,並適應這個社會,但每種方式的效果都很有限,她既疲憊又挫折。聽了我第一堂課,她重新燃起希望,但不知最後是否又會空歡喜一場? 看著眼前這位憔悴的母親,我能說什麼呢?拍胸脯跟她保證,我的方法一定有效?如此狂妄之語,我還真說不出來。安慰、鼓勵她?參加過那麼多課的她,恐怕也聽多了。 在我看來,這位媽媽對孩子的付出已經夠多了,她也做得夠好了,但她總覺得還不夠多,還不夠好,還可以更多,還可以更好。 這些年,我幾乎在每場親職講座與工作坊裡看到這樣的父母,他們很認真,但是也很痛苦。 較真地問:怎樣才夠多,才夠好呢?恐怕沒人說得上來。因為,許多人一直無意識地相信頭腦中的一個念頭: 「我永遠都不夠好。」 受苦的真正原因,不是做得不夠多、不夠好,而是對這個念頭深信不疑。 那麼,轉個念,告訴自己:「我夠好了。」就能不再受苦了嗎?那只是對自己說教,說教從來都不是個好方法。 3/5(日)早上9-12點,我有一場線上講座:「你是夠好的爸媽了」。很特別的講題,我也會用特別的方法,帶你體驗:為什麼你夠好了? 主辦單位是「台中市學習障礙協會」,會員可免費報名參加,非會員亦僅需繳200元報名費。無論你的孩子是一般生或特殊生,皆可參加。 對了,當年的帶狀課,亦是學障協會主辦的,我因此與他們結緣,此後每年都在協會開課,包括父母成長課程與讀書會,今年也不例外,敬請期待。 線上講座的報名連結如下: https://www.blogger.com/blog/post/edit/2742201110836673791/7652368991566991280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