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0的文章

有悲傷而無痛苦

 在線上課程裡,有一段是介紹我如何照顧自己。一位朋友在線上留言:「你好養生啊。」我看了一笑,說:「活著是這麼美好,我想多活幾年呀。」 其實,應該這樣說:活著是很美好,只是這輩子能活幾年,不是我能掌握的,但我可以決定怎麼活。 我可以選擇吃不健康的食物來傷害身體,也可以選擇用最健康的食物來照顧自己。我可以選擇壓抑、逃避情緒,讓自己越活越不快樂,也可以選擇誠實以對,允許情緒自由流動,而痛苦越來越少。 母親節前夕,去探望先母,在塔位前,我訴說了我有多麼想念她,當我說到「如果妳還活著,不知道有多好……」,我的眼淚潸然而下,悲傷緩緩湧上。 眼淚與悲傷都是健康的,都沒有問題,我專注與眼淚、悲傷相處一會兒,才驅車離開。 離開後,忽然有個發現:方才雖有悲傷,卻沒有痛苦。痛苦不必然是伴隨著悲傷的。 所以,人也可以有生氣、焦慮、孤單、煩躁、不安等情緒,卻沒有痛苦嗎? 絕大部分的人不喜歡有情緒,其中一個原因大概是:痛苦會伴隨著情緒而來,那太難受了。如果可以只有情緒而沒有痛苦,人們還會想方設法壓抑、逃避情緒嗎? 我回想自己近六年來的歷程:母親過世之初,我非常悲傷,當時的悲傷是挾帶著巨大痛苦的。我的應對方式是:誠實以對,一次次進入悲傷,一次次擁抱痛苦。慢慢地,悲傷與痛苦越來越少。如今,在某些情境下想起母親,我還是會悲傷,卻不再痛苦了。 原來可以這樣活著呀,真好。這些年所學的照顧身心之法,太值得我一直練習下去了。

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的原因與解方

看見孩子沉迷網路遊戲,與其問:「怎麼辦?」不如先問:「什麼原因?」找到了原因,通常也就找到了「怎麼辦」的答案。 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沉迷了?除了找出表層的原因,更該探究深層的原因。 深層的原因,皆與「渴望」有關。 「渴望」是人類共有的,每個人都渴望被「愛」、被「接納」、被「肯定」,每個人都渴望自己是「有價值」、「自由」、「安全」的。大人如此,孩子亦然。 孩子會沉迷網路遊戲,表層的原因雖多,但深層的原因無非是: 孩子的渴望在現實生活並未被連結,只好躲到虛擬世界尋求滿足。 在現實生活中—— 孩子有感受到被「愛」、被「接納」、被「肯定」嗎? 孩子從父母、老師那裡得到的是「價值感」,還是接連不斷的挫敗感? 孩子在家庭與學校裡,是覺得「安全」的?還是承受巨大的惡性壓力? 孩子從早到晚的行程、對未來的規劃,是被大人牢牢安排、掌控,一點「自由」也沒有的?還是某些時候可以由他們自己選擇作主的? 要是這些渴望沒在家庭與學校被連結,孩子自會尋求其他管道。在這個時代,虛擬世界可以快速連結渴望,他們為何不墜入且沉迷呢?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後,如果大人的應對仍是指責、說教、命令、忽略……,只是將孩子越推越遠,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糟。 渴望,既是沉迷網路遊戲的原因,也是「怎麼辦」的解答:大人需要連結孩子的內在渴望。如果在現實生活中,孩子的渴望被連結了,他們何必遁入虛擬世界,尋找連結呢? 那麼,大人要如何連結孩子的渴望? 我最喜歡崇建書裡的這句話:「進入自己的內心,是進入他人內在最快的路徑。」換言之,大人唯有先連結自己的渴望,才有可能連結孩子的渴望。 薩提爾女士發現,「絕大多數的父母尚未完成他們自己的青春期」,因此「他們很難去幫助子女學習連他們自己都還沒有學到的東西」。而大人在自己青春期該完成的任務,也包括能連結自身的渴望—— 大人知道如何愛自己嗎?大人能夠在自己犯錯、做得不好時,仍然接納、肯定自己,並且看見自己的價值嗎?大人的內在是自由的,並且願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嗎? 儘管絕大多數的大人都尚未完成自己的青春期,好消息是:我們可以與孩子一起成長,幫助自己與孩子完成各自的青春期。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