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21的文章

11/7(日)教師研習(台中):教師的自我內在照顧

圖片
有朋友說,他常會有一種「溫水煮青蛙」之感,他就是那隻青蛙。不知不覺中,手邊的事變多了,心裡的負擔增加了,最後,身體、人際關係也開始出現狀況。他被煮熟了。 而最讓他困惑的是: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。 我聽了,深有同感,因為我有時也是那隻青蛙,只是沒被煮熟而已。 例如,最近身體有些疲累,我才意識到自己在溫水中。 三級警戒期間,實體課都停擺了,線上課取而代之。疫情緩和後,實體課恢復了,線上課並未減少,我的工作總量其實是增加的,但我有個錯覺:線上課在家中進行,輕鬆多了。正是這種錯覺,讓我逐漸成了在水中緩慢加熱的青蛙。 身邊好多朋友也是如此。 由於網路發達,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模糊了,甚至消失了。學校老師下了班,回到家,還得用Line與學生、家長、同事互動。上班族也是,連在半夜都有可能手機響起,老闆打來交代工作。人際界線較模糊、不擅於拒絕的人,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,讓自己變忙、變累,變得無力、委屈與易怒。 越來越多人成了溫水裡的青蛙。不,是熱水裡的青蛙,早就皮開肉綻了。 如何讓自己不成為溫水或熱水裡的青蛙,是個刻不容緩的功課,我自己也在學習中。這需要對身體、內在、生活、工作保持高度敏銳,把握生活與工作、我與他人之間的界線。 這不容易呀,有時我做得不錯,能從溫水裡跳出來,繼續開心地呱呱呱;有時也仍得藉由一些小工具才能察覺,避免被煮熟。 我這幾年的演講與課程,不少這類的分享,像是「照顧自己的八堂課」、「生命書寫工作坊」、「靜心體驗營」、「托勒讀書會」等等。 這個星期天(11/7),我在台中有一場免費的教師成長課程,亦是這類主題:「教師的自我內在照顧」,台中市教師職業工會主辦。只要是學校老師,皆可到「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」報名參加,研習代碼是:3182816,歡迎老師們一起來照顧自己,才能更好地照顧學生與家庭。

四十歲後的人生,如釋重負

前些日子,亞芸問我,會用哪句話形容我四十歲後的人生? 我想了幾個詞彙,像是雨過天青、柳暗花明、枯木逢春、老樹開花……,總覺得不盡貼切。直到想起這個詞—— 如釋重負。 沒錯,就是如釋重負。那是鬆了一口氣的感覺,而且是大大鬆了一口氣。 原來,人可以這麼輕鬆活著呀。這是這幾年最深的感觸。 儘管外在的挑戰依然接踵而至,甚至比四十歲之前還多,包括家庭、工作、生活、身體上的挑戰,光是與父親和解這個功課,就做了兩年半,接著又是父親生病住院的議題,我至今還在面對。這個過程,備嘗艱辛。 但我還是覺得,如釋重負。 那些被放下的「重負」是什麼呢? 是我自己創造出來,積累數十年的痛苦。簡單來說,我創造了各種「認同」,是那些認同帶來各種不必要的痛苦。 認同情緒,認同頭腦裡的念頭(包括信念、規條、故事等等),是其中兩種最根本的認同。用阿迪亞香提的話來說,便是「黏住了」——被情緒與念頭黏住了。我迷失在「認同」裡,想從中尋找或提升虛幻的自我感,因而帶來沉重的負擔與痛苦。 擺脫痛苦、如釋重負的方法,是不再被那些情緒與念頭黏住。我稱之為「除黏」。 「除黏」的過程並不容易,有時甚至非常痛苦,因為太黏了,而且黏得太久了,「除黏」很可能會連皮帶肉一起撕下來,光是想就令人害怕。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方式。我們比較想要輕輕鬆鬆、唾手可得,就能不再痛苦。 如果有這種方式就好了,我也想要。我學到的偏偏是比較困難的方式,卻是治本之道,能讓我如釋重負。 我每天都會花些時間除黏,每除去一些,便少掉一些痛苦。 這幾天頻繁靜心、走冰山、自由書寫,又找到一個無比黏稠的核心信念,黏得死死的,我一時片刻無法撕下它。那就帶著它一起生活吧,慢慢來,輕輕撕,就算要花個一年半載也無妨,畢竟已經看見它,它無法再隨心所欲控制我了。

在每次衝擊到來時,練習回到當下

週一晚上,我在線上演講,手機震動了,我沒有理會。 過沒多久,又震動了。 取過手機一看,是養老院打來的。 我做了一次深呼吸,讓自己回到當下。 這個時候連來兩通,很不尋常,我得立刻做出選擇:繼續演講?還是回撥? 我再做一次深呼吸,再一次讓自己回到當下。 我選擇向主持人與聽眾說明情況,請他們等我三分鐘。 深呼吸 後,回撥給養老院。 果然,父親發高燒了,得送醫院,備有看護的私立醫院沒有床位,須送公立醫院,我得在一小時內抵達。 我對父親有責任,對這場演講也有責任,人生沒有標準答案,我得立刻做出下一個選擇,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 是停止演講?或者講完再過去? 深呼吸,回到當下。 我選擇停止演講,在跟主辦單位與觀眾說明後,我打開子彈筆記,找到「陪病清單」,開始打包今晚要在醫院過夜的行李。 這份「陪病清單」,是根據之前多次經驗而設計的,它能讓我在這種緊要時刻專注當下而不慌亂 ,我在最短時間內,便將所需物品悉數裝入背包裡。 打包結束,還有一些時間,我思考著隔天課程如何善後。安排妥當,正要出門,手機響了,又是養老院打來的,這回是? 深呼吸,一次,再一次。 私立醫院有床位了,我當晚可以不必趕到醫院,隔天課程亦可如常進行。 短短十分鐘,像極了人生的縮時攝影,我深深感受到,活在當下有多重要。 我永遠不知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。我還是可以規劃未來,但無須煩惱未來。規劃好未來,就回到當下,這便是托勒說的:運用「鐘錶時間」。去擔心、煩惱未來,而失去當下,這便是托勒說的:認同於「心理時間」。 我們身上的重擔,幾乎都來自於認同心理時間。 這幾年,只要父親生病了,我便會有衝擊。我能做的,是利用這些事件與衝擊,一次次練習回到當下,一次次卸下身上重擔。我發現,每卸下一些重擔,便會更有力量面對這些事件與衝擊。

線上演講訊息:〈為孩子立界線〉,10/23(六)上午

圖片
傳統的打罵教育不再適用了,那要如何教養孩子?許多父母無所適從,或者討好孩子,以為這是愛的教育,或者對孩子的行為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。現代的父母太難為了。 其實,你有更好的選擇。這個週末(10/23)上午九點,我在泰山文化基金會有一場免費的線上演講,講題是「為孩子立界線」,任何人都能上網聆聽,但要先報名,報名連結如下: http://www.taisun.org.tw/?fbclid=IwAR0tFSPMnOE42wCpbw4F8vJdufpIVJYZYpSeKl5rhn0b1VXbbdYVVPCL5oY 往年,我與泰山基金會合作的演講都是實體的,今年因受疫情影響,調整為線上,反倒能跨越空間距離,讓更多人參與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共襄盛舉。

我的課程脈絡

接下來要與一個社群合作「新」課程,每個月一次。 坦白說,這個課程一點也不新,比較像是「整合」後的課程——整合我這幾年的所有學習與練習,包括靜心、冰山、自由書寫、情緒清單、對話、托勒、阿迪亞香提等等。 我會的東西其實不多,只有上述那幾樣而已,但我喜歡在生活中不斷練習與實驗,整合所學,因此每隔一陣子,便會有新體會;每隔一兩年,便會發展出「新」課程。 然而,基本功還是最重要的,所以我大多都開基礎課,像是對話工作坊、靜心體驗營、自由書寫課、托勒讀書會、阿迪亞香提讀書會等等。不少朋友參加了至少兩種基礎課後,經由不斷練習,也能如我一般,逐漸整合所學,讓自己身心更受益,人際關係更健康。 當然,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完整參加每一種基礎課,所以我也會有一些整合過的課,像是這幾年反覆在開的「生命書寫工作坊」、「照顧自己的八堂課」。 「生命書寫」以書寫為工具,涵蓋幾個主題,如安頓情緒、探索原生家庭、我是誰、擁抱內在小孩等等。以「安頓情緒」為例,這堂課整合了靜心、自由書寫、情緒清單與冰山,初學者可淺嚐這幾種工具帶來的安頓效果,有基礎者則能打通過去所學,靈活使用。 「照顧自己的八堂課」也是整合後的課程,這一堂是靜心,那一堂是自由書寫,另一堂課是情緒清單……,總共會學到至少八種照顧自己的方法。儘管時間有限,無法太深入。 接下來要開的「新」課程,則是全新的嘗試:我計畫以讀書會為形式,但閱讀的量會少一些,如此才能將其他東西整合進來,亦有幾位經驗豐富的共學夥伴會來協助,我很期待這門課。

讀書筆記:王俊華《薩提爾的親密修復練習》(采實文化)

今年讀了一些好書,其中一本是王俊華的《薩提爾的親密修復練習》(采實文化)。 幾年前,有兩位工作坊學員找我吃飯,聽他們談話,看他們互動,方知他們是夫妻,也是工作夥伴。 席間,兩人為了工作、生活上的事,吵得不可開交,四種應對姿態輪番使用,我在一旁看得瞠目結舌,心想:難怪坊間有一種說法,會勸夫妻不要一起工作,也勸求職者不要輕易去「夫妻店」工作,因為夫妻一起工作,容易角色混淆、公私不分,底下的員工往往無所適從,不知道該聽誰的。 當然,並非所有夫妻店都是如此。當然,夫妻一起工作,只是放大了彼此原本就存在的問題,就算不一起工作,原本的問題還是存在。 那些問題是怎麼來的呢?多半與原生家庭有關。 兩個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人,一旦進入婚姻中共同生活,無論在習慣或價值觀上,難免天差地別。天差地別本身沒有問題,問題在於,如果雙方都堅持「我對你錯」、「你要照我的做」,衝突就會沒完沒了。有時,其中一方會選擇忍讓、討好或不理會,夫妻關係也不見得能有改善。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,耳濡目染,自然會將父母的相處模式,帶入日後自己的婚姻之中,成為代代相傳的枷鎖。 這種情形很普遍,以致於許多人會覺得:婚姻不就是如此嗎? 不,絕非如此,每一對夫妻其實都有更好的選擇。但第一步是:夫妻兩人,必須要有一人先改變,那個人絕對不是對方,而是我們自己。 第二步是:去參加具有體驗性的課程,學習新方法。因為閉門造車,沿用舊方法,只會帶來舊結果,不會發生任何改變,這其實很常發生在許多想改變關係的夫妻身上。 我學習薩提爾模式多年,發現它對於增進夫妻關係特別有幫助。在台灣,這方面的名師,像是成蒂、陳桂芳老師,都有開親密關係工作坊,許多夫妻從中得益甚多。 海峽對岸亦有這方面的專家,《薩提爾的親密修復練習》的作者王俊華即是其中佼佼者。她師從薩提爾女士的弟子約翰‧貝曼(John Banmen)與瑪莉亞‧葛莫利(Maria Gomori),婚姻諮商經驗豐富,此書即是她根據個案的故事改編而成。整本書按照冰山理論的架構編排,每篇故事都淺顯易懂、發人省思,學過薩提爾模式的人,應能對書中內容心領神會:尚未學過的人,也能藉由書中故事,初嚐薩提爾模式的魅力。當然,如果可以起而行,去參加工作坊,成為家庭中第一個改變者,那就更好了。 很高興采實文化引進這本好書。 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基礎,願天下有情人,不僅終成眷屬,而且成為一起成長、不斷成長的眷屬。

內在覺察練習:除黏

圖片
前天的內在風暴暫時告一段落,但尚未完全過去,本想於昨天細細處理,沒想到又出現一個新風暴,那就今天一併處理吧。誰知,今早下樓,又有個挑戰等著我。 今早的挑戰在我的生命中,其實是個很古老的議題: 每次看到有人把車停在我家門口,我就很不爽。 如果是十年前,我的處理方式會激烈許多,或報警,或怒嗆車主。這幾年,隨著內在變得安穩,我的應對大有不同。今早,心裡的不舒服更少了,但還是有。我對自己的內在有好奇,決定先面對這一塊。 表面上,是「不爽」這個感受讓我受苦。實際上,是我對事件的「解讀」(觀點、念頭),讓我產生「不爽」的感受,我才會受苦。 但這還不是受苦的根源,根源其實是: 我相信了我的念頭。或者說,我被念頭「黏住」了。 如果我能不輕信念頭,那麼,無論出現何種念頭,我都不會受苦。 因此,我這幾年的所有學習與練習,比較像是在「 除黏 」,而不是讓自己沒有念頭或沒有情緒,也不是把負面念頭轉換成正向念頭。 「除黏」的第一步,是去看見:自己被哪些念頭黏住了。 在靜心時「觀念頭」,便有這種作用。八年來,我每天觀念頭,許多念頭已無法再黏住我,許多痛苦也隨之煙消雲散。但我發現,有些極其深層的念頭(信念),在靜心的觀念頭時是很難覺察到的,我試過各種方法,最後發現: 用自由書寫來觀念頭,更能覺察到藏在腦海深處的念頭。 這個方法有點像阿迪亞香提的「靜心式的自我探詢」。因此, 當我運用自由書寫在觀念頭,比較不是在思考或分析,而是在「捕捉」——捕捉一個又一個念頭。 一開始,往往只能捕捉到淺層念頭,但這個過程很重要,只有先將淺層念頭寫下來,才有機會捕捉到後面的深層念頭。有些深層念頭藏得極深,得花好多工夫才能捕捉到。下這些工夫很值得,一旦捕捉到深層念頭,它便無法再百分百黏住我了。 有些深層念頭(堅信不疑的信念)好黏,需要花好多時間才能讓它脫落。好消息是,在它脫落前,我已能感覺自己的痛苦越來越少了。 今早,在自由書寫裡觀念頭,有許多驚奇的發現,也看到一直讓我在這個事件裡受苦的深層念頭。我感覺它沒那麼黏了,就等下次再有人把車停在我家門口,來驗收成果吧。 延伸閱讀:

內在覺察練習:進入風暴核心

出遠門去帶一場實體工作坊,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,我處理得還不錯,但仍隱約感覺到內在有些不對勁,我不知道那是什麼。 工作坊結束後,承辦人開車載我離開。到了車站,恢復獨處,專注與自己連結,我逐漸覺察到:有一股內在風暴成形了。 上了火車,決定好好面對這股風暴。我最近頗常練習的方法是:「 有意識地允許小我被縮減,而不試圖去修復。 」這個方法出自托勒《一個新世界》第七章,且趁這個機會再次練習吧。 大概是尚未熟練,十多分鐘過去,沒有太大進展。反正還有其他工具可用,不妨試試別的—— 閉上雙眼,先觀十分鐘感受,再觀一會兒念頭 ,感覺這次內在風暴特別劇烈,我想看得更清楚,此時,想到了 自由書寫 。 在這次書寫裡,我結合觀念頭與觀感受,慢慢進入了風暴核心 。正在緊要處,一對中年男女在我身旁坐下,男的說話輕聲細語,女的則如深夜裡停不下來的鞭炮聲,我有些吃不消。做了幾次深呼吸,還是無法接納,只好從背包裡拿出一副耳塞,耳根瞬間清淨…… 持續書寫一會兒,終於找出最關鍵的一句話,內在立刻有悲傷湧上。我在心中反覆默唸那句話,好讓悲傷不斷湧上,也讓自己細細體驗源源不絕的悲傷。 奇妙的事情發生了:這次的內在風暴彷彿是顆氣球,而悲傷與那句關鍵語則是一支針,氣球被針戳破後,逐漸變小,風暴慢慢散去,而我的內在也明亮起來。 抬起頭,拉開窗簾,天邊只剩夕陽餘暉,但周遭景物異常明亮。我想,它們原本就是明亮的,只是我之前受困在小我中,無法感知外在景物的明亮罷了。 下了火車,走在月台上,奇妙之感延續著:步履輕盈,但每一步都很踏實,每一個呼吸也都被我清晰覺知著。哦,臨在之感又來了。 我享受著活在當下的美妙,同時,也知道這次內在風暴尚未完全過去。接下來幾天,我將繼續好好面對。 頗有意思的體驗,特此一記。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