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3的文章

歡迎收聽Podcast「芸芸仲聲」第4集

你喜歡自己說話的聲音嗎?我以前很不喜歡,如今卻以說話為生,真是造化弄人。 我與亞芸共同錄製的Podcast「芸芸仲聲」,今天播出第4集了,要來聊聊與說話有關的種種往事。 這集也是去年錄好的,最近重聽,覺得講得很不錯,歡迎大家也來聽聽。 最近也開始錄製新內容,也邀請好朋友上節目一起聊,過陣子就會陸續播出。 每週四更新一集,各大平台皆可收聽喔。 Apple podcast: https://reurl.cc/d7Dpay Google podcast:  https://reurl.cc/AdA9kZ Spotify:  https://reurl.cc/d7Dp2z Sound on:  https://reurl.cc/Nq02L5 KKBOX: https://reurl.cc/Nq0OXx

父後一年

圖片
今天是父後一週年,窗外下著毛毛細雨。 我想起父親走前一天,我頂著大光頭,搭著善榛的車上山探望母親。 下山途中,接到養護中心的電話,說父親老毛病又犯了,必須送醫院。 當時,窗外也是毛毛細雨。 隔天夜裡,父親就走了。 很突然,也很乾脆。 他的身心受苦已久,一走了之,何嘗不是一種善終? 我則掉進了長達半年的低潮。 那是一份邀請,而我也接受了邀請,細細品味低潮中的各種滋味。 而後,慢慢走出了低潮,並領受低潮給予的禮物。 這份禮物厚重而珍貴,我將帶著它們,繼續前行。

山頂洞人的CHAT GPT初體驗

圖片
一向與時代脫節的我,最近竟然趕上CHAT GPT的潮流了,儘管還是落後了幾個月。 這陣子常在臉書上看到朋友玩GPT。看是看到了,但一點好奇都沒有,這是我對新事物的一貫態度,所以才總是與時代脫節。好處是能專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,不受外物影響,但缺點也顯而易見。 幾天前,一位年輕的社工師告訴我GPT、BING CHAT、NOTION AI有多強大、神奇,引起了我的好奇。在他的幫忙下,我逐步熟悉GPT,並做了一些簡單的測試與運用,感覺只有兩個字: 震驚! 以今早為例,我整理這些年來設計過的課程活動,想為每個活動精簡命名,其中一個是: 以前喜歡做,很久沒做,現在又開始想做了。 多冗長呀,我實在難以忍受。請GPT將它濃縮為兩個字,它應聲而答: 重拾。 我嚇到了。這麼快速,這麼精準。 我又請GPT將以下這段話濃縮為五個字: 從小到大,當妳在從事藝術活動(寫作、歌唱、繪畫、跳舞、烹飪、勞作、攝影、演戲等等),誰曾潑過妳冷水?他們講了什麼話,做了什麼事,阻止妳繼續往下做,或者使妳從此失去信心、裹足不前? 它的回答是: 阻礙藝術初心。 雖然多了一個字,仍舊令我瞠目結舌。 對GPT這樣的武林高手而言,這只是牛刀小試而已,它還有許多絕世武功,等著我慢慢去挖掘。在我目前極其有限的體會裡,如果懂得提問,並能弄清楚它擅長什麼,不擅長什麼,GPT會是個非常神奇、有用的工具。 當然,它也帶來一些潛在的風險,值得留意。

丟棉被

圖片
這幾日天氣好,洗了被子、床單,拿到頂樓晾,用棉被夾固定住,以防被風吹走。冬被厚重,料想風吹不動,因此沒夾著。 我低估頂樓的風了,幾個小時後,冬被落在附近草坪上。那片草坪,幾天前大樓管理室才派人噴過藥。 我第一時間沒想太多,只思量著「還可以用」,還上網搜尋「棉被、農藥」,看看可以如何清洗? 好一會兒後才想到:那是農藥呢,被子是要蓋在身上的。 但另一個衝突的想法同時浮現:才蓋了一個冬天而已,這樣就丟掉,多可惜……。 拿不定主意,只好問家人。 家人毫不猶豫,應聲而答:「當然要丟掉,那是農藥呀。」 哈,與我的反應竟如此不同,這是為什麼呢? 我想了想:我們的生命經驗不同,形成的觀念自然也不同,這並不存在誰對誰錯。 我的一個叔叔最近告訴我,他一個月的花費,我爸爸可以用三個月。 不只我爸爸節儉,我媽媽也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,在她過世後,我在冰箱裡發現不少過期食物,家中更囤積了許多塑膠袋、紙袋、橡皮筋、碗盤……。 耳濡目染下,我也超愛囤積的,以前堆最多的就是書,其他只要任何有紀念意義的物品,我也全留著。說好聽些,是收藏;說難聽些,是垃圾。 去年搬家時,不想再過那樣的生活了,咬著牙清空99%,只帶走1%。 但如果只是清空外在,內在未曾清理,終究會一點一滴堆回來的。 我意識到,我的腦中常出現幾個聲音: 「這個還可以用。」 「這樣就丟掉,多可惜呀。」 「不應該浪費。」 這些不只是我腦中的聲音,也是我爸媽的聲音。 這些聲音有時對我很有幫助,但這次顯然不適合我。 看著態度堅決的家人,我也想改變自己,遂咬著牙,將才買來一個冬天的棉被丟了。 丟完後,不免多說一句: 「反正要換季了,家裡也還有其他被子,我們就先別買新棉被了?」 家人笑了笑,接納了我們之間的差異。

免費線上講座:3/24(五),如何讀懂孩子的情緒密碼?

圖片
本週五(3/24)晚上7-9點,我有一場免費的線上講座:「如何讀懂孩子的情緒密碼?」主辦單位是泰山文化基金會,歡迎報名參加。 泰山文化基金會廣邀各領域專家,舉辦許多免費講座,我在海報中也看到熟悉的名字,像是李儀婷、陳志恆老師,他們的講座都很值得一聽。 報名連結是: http://www.taisun.org.tw/Activity.aspx?tid=147 若有疑問,請洽泰山基金會。

FB直播預告:3/20(一),想接納孩子,先做幾件事

圖片
常有家長問我:「要如何接納孩子?」 這個問題對我的意義猶如:「要如何投進三分球?」 想投進三分球,需要先具備投籃的基本功。亂丟亂投,偶爾能矇進一顆三分球,終究不是正途。 接納孩子亦然。 明天晚上,我們不談接納,而是談談接納前的基本功。練好基本功,接納自然水到渠成。

演講訊息:薩提爾逝世35週年紀念系列活動

圖片
今年是薩提爾女士逝世35週年,「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」推出一系列活動,邀請各地的薩提爾模式推廣者線上分享,由馮以量老師打頭陣,張天安老師壓軸,精彩可期,歡迎報名參加。( 報名→ https://reurl.cc/gZGr1R ) 我亦有幸在8月主講其中一場。 8月對我是重要而神聖的月份。九年前的8月,我的母親出了嚴重車禍,再也沒有醒過來,我被迫要去誠實面對生命中的各種艱難議題,包括嚴峻的父子關係。薩提爾模式幫助我走過那段艱難的歲月,也促成我與父親和解。 很高興能參與這麼有意義的活動。 對這系列活動如有疑問,請洽詢「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」。 ★此外,協會也找我開一門線上課: 「找回內在的平靜—靜心體驗六堂課」,時間是4/7-5/12,每週五晚上8:00-9:30。( 報名→ https://reurl.cc/Gem3bx )

Podcast「芸芸仲聲」上架了

圖片
我和亞芸一起主持、錄製的Podcast「芸芸仲聲」上架了,每週四更新。 做Podcast是亞芸提出來的構想,而且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提出來了。無奈好事多磨,從提出構想到正式上架,歷經兩年多,箇中血淚已在上週的第一集娓娓道來,而該集還是一年前錄的。 重聽去年所錄內容,不禁想起于謙說相聲時的口頭禪:「多新鮮呀」、「沒聽說過」,像是在聽別人的Podcast一樣。 最近也開始錄製新內容,亞芸希望能輕鬆、有趣,甚至帶些「綜藝」,最好可以把我私下「詭譎的幽默」(芳儀語)那一面也帶到Podcast來。 因此,我們的Podcast不會聊嚴肅、沉重的話題,不會強調教育意義、撫慰人心,也不會具有啟發性,而比較像是日常閒聊。亞芸與我相差19歲,我們之間有著難以跨越的代溝,有時還真會聊出意想不到的東西來。 我們也會找朋友一起天南地北地聊。 第二集今天上架了,將聊聊那些差點逼死自己的陳年往事。 各大平台皆可收聽喔。

課程訊息:《解鎖》讀書會,線上,4/8、5/6、6/24

圖片
2002年暑假,我離開中學教職,到台北找工作,原以為很快就能找到,一年半過去,阮囊羞澀,而工作依然無著,在唐翼明老師的鼓勵下,我回頭考博士班。這次回頭,我視為人生的最後一擊,我告訴自己:如果落榜,我就去死。(如今回想,當年就算落榜,很可能也沒膽量這麼做。) 2004年春末,博班考試陸續放榜,台大、政大的榜單上都沒有我的名字,只剩下清華了。 清華放榜的那天凌晨,我輾轉難眠。為了打發時間,竟然異想天開,猜想清華或許會提早放榜,於是上網查詢。這麼巧!我在清華中文系的網頁上看到博班榜單——咦,真的提早了。 仔細看了幾次榜單,均不見我的名字,我的腦中迅速閃過「我死定了」這句話,而後便感覺全身頹然無力,先是往後癱躺在椅子上,接著,身體順著椅子慢慢滑落,最後整個人橫躺地上。 我的意識是清楚的,但是身體動彈不得。 大約躺了十幾二十分鐘吧,我的意識逐漸能控制身體,幾經掙扎,終於爬回椅子上, 再回到電腦前確認—— 哦,原來剛剛看到的是去年榜單! 說也奇怪,我的身體瞬間活了過來,不再癱軟無力。 等到早上,榜單終於出來,上面有我的名字,我「死裡逃生」了。 日後在大學兼課,常談起這段烏龍往事,學生的反應都是:怎麼能把這麼可怕的事講得這麼好笑? 好笑歸好笑,但我始終不明白,當年為何會有全身癱軟的反應? 直到多年後,讀了彼得・列文的經典之作:《解鎖:創傷療癒地圖》,在書中 看到「驚恐癱瘓」一詞,才恍然大悟。列文說: 「當體驗到死亡確實迫在眉睫時,肌肉就像能量用盡般完全垮掉。在此『(鬥志)匱乏』反應下,整個人覺得無助投降,生命缺乏熱情,沒有動力再走下去。」(頁68) 原來,是那句「我死定了」的念頭,讓我誤以為自己身陷絕境,從而出現「驚恐癱瘓」的身心反應。 這個重大發現,讓我成為列文的忠實讀者,不僅找了他每本著作的中譯本來讀,每隔一段時間也會重讀《解鎖》。《解鎖》解答了我對某些身心反應的困惑,也豐富了我在身心靈這個領域的學習—— 以我當年「驚恐癱瘓」一事為例,「驚恐」是心理感受,「癱瘓」是身體感受,而身心是一體、連動的。 再細思之,也並非「我死定了」這個念頭讓我「驚恐癱瘓」,而是因為我相信那個念頭是真的,才會產生那樣的身心反應。如果當年已學會「觀念頭」,結果便會大大不同。 而這也是《解鎖》一書的豐富之處,它不僅談創傷,更談「身心靈完整」(頁343): 「一個能深刻感受的人不會慣性發洩其憤怒、恐懼或哀

FB粉專直播預告:1/13,如何與伴侶溝通教養觀念?

圖片
明晚直播,我想回應上週演講時另一位媽媽的提問: 「夫妻教養不同調,自己努力學習成長,在教養上努力汲取薩提爾阿德勒等自己認同的觀念,努力朝傾聽、對話、陪伴來管教孩子,但孩子不見得領情受教。反觀另一半用比較偏傳統權威的方式來教養孩子,孩子比較聽從,管教看似比較有效。我心中清楚知道,我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未來比較好,但是常常感覺受挫、自我懷疑。我想請教,可以如何調適自己及和另外一半溝通教養的觀念(因為另外一半覺得你學那麼多,管教還不如照他的方式比較可行)。」 這個提問很典型,我常被問到,想用一集來談談。

閱讀筆記:《情緒慣性》

圖片
父親住在養護中心那些年,我每次去看他,幾乎都會聊到我的工作近況。有時是他問我:「最近工作穩定嗎?收入如何?」有時則是我主動提及。 聽完我的工作近況,父親總是說:「錢要存起來,不要亂花。」 每次聽到他這麼說,我心裡就不太舒服,有時會反駁,有時則默默轉移話題,不在這件事上停留。 可是到了下一次,又會重複同樣的模式。我並沒有改變表達方式,卻期待結果會不一樣,如今想起,我是在重複做一件無效的事。 最近讀《情緒慣性》(遠流出版社),書中提到有個叫做丹尼的商人,在事業有成後依然努力工作,不允許自己停下來,但他的身體一直在告訴他:要停下來了。丹尼很困擾,尋求作者茱蒂・威爾金斯─史密斯的協助,而後發現:原來自己一直在無意識地效忠父親與祖父的情感模式: 「人要不斷努力工作,不能玩樂。」 讀到這裡,我忽然意識到自己也是如此。表面上,我一點不喜歡父親講的那句話;實際上,我一直在用各種方式表達對那句話的「忠誠」。按書中說法,這叫做「無意識忠誠」。 我發現,我不僅效忠父親說過的那句話:「錢要存起來,不要亂花。」也效忠他的行為與情感模式:「不應該玩樂。」 父親從未說過「不應該玩樂」,卻常用他的行為與情感表達出來。例如,他很少旅遊,不只自己不旅遊,更會阻止我母親去旅遊,理由都是:要花錢。 我也很少旅遊。我到過台東、澎湖、香港、馬來西亞、桂林、南京這些很值得一遊的地方,但都是去工作,工作之餘就待在飯店,哪裡都不去。上次純粹為了旅遊而出國,是20年前的事了。 難怪,我嚷嚷著要去西雅圖看水手隊的比賽,已經說了二十年了,至今尚未成行。今年本已計畫好要到美國看MLB與NBA了,但一想到機票、球票、住宿等費用……,便取消計畫了。 原來,我一直在無意識地效忠父親的行為與情感模式。 書中的商人丹尼,最後接受了作者的建議:「何不把賺來的錢來投資在一場非常快樂的假期,並邀請父親和祖父同樂?」(頁41) 我讀了哈哈大笑,這倒是個很有創意的方式呢。 《情緒慣性》的作者茱蒂・威爾金斯─史密斯,是家族系統排列領域的專家。家族排列與薩提爾模式同屬家族治療學派,兩者雖有不同,卻都看重家庭對人的影響。我學習薩提爾模式十年了,對於家族治療的其他學派,如結構派、家族排列也有留意。這本《情緒慣性》,對我有諸多啟發,也深化我的學習,誠摯推薦給想對自己與家庭有更多認識的朋友。

課程訊息:「親子喘息支持工作坊-你是夠好的爸媽了」,台中,3/23-5/11

圖片
Line群組從發想到成立,只有短短幾天,如果不是三位朋友幫忙,我這個「科技山頂洞人」不可能做到。她們三人扛下大小事,讓我白天能專注在其他事務上,晚上能睡個好覺。 群組成立後,另有幾位朋友毛遂自薦,在我日後成立其他群組或社群時,他們願意協助管理。 我由衷感謝這群朋友。 仔細想想,身邊這樣的朋友還真不少呢。 前陣子到台北帶工作坊,臨時想提早一天北上,但已訂不到飯店(好吧,其實是想省錢),連忙撥了幾通電話,便在吟娟家找到落腳處了。 去年搭飛機到澎湖帶工作坊,是國川、雅萍伉儷開車載我去機場。前年則是Roger。 去年3/28,我想上山去跟塔位裡的母親說說話,是善榛開車載我去的。隔天夜裡,父親忽然走了,我忙到凌晨兩點多才離開葬儀社,是周平開車載我回家的。 而在照顧父親那些年,我身邊的醫護朋友更是幫了許多忙。每當父親的身體出狀況,而我招架不住,便會打電話給雅芳。父親晚年需要插鼻胃管度日,是畢柳鶯醫師告訴我,有胃造口這個更好的選擇。筠芳則提供她所知道的安寧照顧資訊……。 我真是個幸福的人呀,身旁有如此強大的支持團體。 仔細想想,這份幸福並非憑空而降,而是我爭取來的。 我本性孤僻,又習慣凡事自己來,如果不曾改變自己,早就心力交瘁,不知累死多少次了。 改變的第一步,是願意接觸陌生人,這幾年的工作正好給我機會,而我也願意廣結善緣,才能結交到這麼多朋友。 第二步,是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與無助,願意開口求助,而這大概也是我做得最好的一件事了。 我因有強大的支持團體才能走到今天,有時不免想著:可以如何為他人搭建這類支持團體呢? 成立Line群組,讓有上過課的朋友能繼續精進,也彼此陪伴,便是其中一個構想。 其實,最簡單的方式,是參加體驗性課程。 這類課程通常強調互動,幾次活動或小組討論下來,便會自然而然認識許多人。帶工作坊時,我常鼓勵學員中午結伴外出用餐,也是這個用意。 從這個角度看,實體課的支持效果比線上課來得好。線上課很方便,但我仍然喜歡帶實體課,喜歡那種彼此支持、陪伴的氣氛。  「親子喘息支持工作坊-你是夠好的爸媽了」,是我即將要開的實體課,主辦單位是「台中市學習障礙協會」。 這門課為期八週(3/23-5/11),特別適合住在中部的爸媽來參加。每週四早上9:30-11:30,你的孩子上學去了,你正好能喘口氣,來這裡喝杯咖啡,吃個點心,有人會聽妳訴苦,也會聽妳分享喜悅。而我,也會在這裡陪你。

回到「當下」這個家

夜裡與幾位夥伴開會,討論一個新構想,討論得很熱烈,會議結束後,仍然很亢奮。 而後,慢慢覺察到,亢奮裡有焦慮,有著急。 躺在床上,睡不著,頭腦思緒紛飛。 而後,慢慢覺察到,自己不在當下。 回到呼吸,回到當下,旋即又被思緒拉走。 回到呼吸,回到當下,轉瞬又被思緒拉走。 看來,得藉助一些外在工具了。 起床,翻開《空性之舞》,隨便翻讀一章,比較回到當下了。 躺回床上,依然睡不著,思緒依然紛飛。 回到呼吸,回到當下,又被思緒拉走,但待在當下的時間變長了。 而後,慢慢覺察到,身體是緊繃的,緊繃的背後是控制。 這陣子,我想控制的事物太多了,忘了順隨生命之流。 如果鬆開呢?如果不再控制呢?身心會變得如何?生命會變得如何? 我感覺身體慢慢放鬆了,但還有幾個地方是緊的,鬆不開。 鬆不開就算了,硬要鬆開,這本身就是控制。 突然想和月亮連結!這是另一個外在工具。 搬到新家後,無雲、沒有霧霾的夜裡,都可看到月亮。我喜歡與月亮連結,那會帶來一種奇妙的平靜感。 拉開窗簾,月光灑入,明月掛空。 靜靜看著月亮好一會兒,再拉上窗簾。 而後,沉沉睡去。 醒來時,已是早上七點了。 有學這些,真好!一次次將我從外物中,拉回「當下」這個家。

夜裡樓上的聲響

搬到新家幾個月了,夜裡樓上地板發出的聲響,有時會帶給我困擾。 這些聲音包括走路聲,跑步聲,跳躍聲,搬動家具的聲音,東西倒下的聲音等等,動靜不算激烈,且通常會在半夜十二點前結束,但因我曾有睡眠障礙,吃過六年半的安眠藥,對聲音特別敏感,因此,夜裡的這些聲音,對我有時仍是困擾。 面對這個困擾,我給自己幾個選擇去應對。 一,向大樓管理員反應。 我曾三度向大樓管理員反應,管理員也如實向樓上住戶轉達,之後樓上便會安靜了好一陣子。 二,戴耳塞睡覺。 這是我從吃安眠藥時期就養成的習慣,搭火車、高鐵或飛機時,也會隨身攜帶耳塞。 這十年來已不必吃藥,對聲音的接納程度也大為提高,我已不常使用耳塞,但還是會準備幾個,以備不時之需。 有的人不喜歡戴耳塞,有的人覺得戴耳塞沒太大效果,我很幸運,耳塞對我一直很有幫助。 三,考慮使用白噪音除噪器。 聽說效果滿好的,但我目前還不需要。先知道有這種東西,能讓我多一種選擇。 四,租約到期後就搬家。 這是租房子的好處,有彈性,較自由。只是,要搬到哪裡才能完全杜絕聲音呢?在這個時代,恐怕很難找到吧。 況且,房子往往要住進去才會知道優缺點,我也是搬來幾天後,才發現夜裡會有這些聲響。 五,當成是練習接納的好機會。 這些年,我一直在練習擴展對聲音的接納程度。 十多年前,我對小孩子的哭鬧聲是無法忍受的,現在已練習到可以接納了。(但如果是持續一整天,那就另當別論。) 目前還很難接納的,是手機發出的「叮咚」聲,我常在搭火車時刻意練習幾分鐘,再戴上耳塞;如果發生在演講時,我會停頓下來,回到呼吸,若仍難以接納,便一致性地表達,請當事人關靜音。 這些練習接納的方式,仍得自於托勒,尤其是《修練當下的力量》(方智出版社),書中提供大量方法,經年累月練習,對我太有幫助。 如果手上有書,可以試試 頁127-129的方法 ,那是我很喜歡,很常拿來練習的方法。 但要注意的是:「 先從小事練習 」,這是托勒的重要提醒。 另外, 接納不是忍耐 ,發現自己在忍耐,就承認自己並沒有接納。 無法接納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, 無須將接納當成規條 ,強迫自己「應該要接納」、「一定要接納」。這不是真正的接納。 接納自己的無法接納,這才是接納的起手式。 所以,我在火車上通常只會練習幾分鐘,便戴上耳塞,我接納自己的無法接納。搬來新家後,我還是會在樓上動靜太大且頻繁時,去向管理員反應,那也是接納自己的無法接納。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