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7的文章

語言的力量:從「她又不見了」,到「她不見了」

我在新莊的教師研習做了三次的對話示範,有些在台下觀看的老師感到好奇,事後來問:我是如何知道與決定下一個問句要問什麼呢?我的對話脈絡是什麼? 脈絡還比較容易解釋,至於我是如何在瞬間知道與決定接下來要問什麼,這除了需要平日不斷練習而累積經驗,也需要敏銳的直覺。而在敏銳的直覺背後,是「深刻的傾聽」。 研習當天,有位女老師帶著學生的行為問題上台與我對話,在對話過程中,我聽到女老師提及,每當副班長跑到辦公室說:「老師,她又不見了!」女老師便會對常搞失蹤的學生充滿憤怒。 我在這裡打斷了女老師的敘述,我問:「如果副班長說的是:『她不見了!』妳聽了,感覺會不一樣嗎?」女老師想了一會兒,點點頭。 「那個不一樣是什麼呢?」 「『她不見了!』我會比較平靜,能專心處理她這次不見的事。『她又不見了!』這會讓我想起她過去的所作所為,我會很生氣,很難靜下心來處理事件。」 我遂邀請女老師下次再聽到副班長說「她又不見了」時,不妨自行轉換成「她不見了」,這或許會對她處理事件有幫助。 這一小段對話是整場對話的幾處關鍵之一,它讓我們看到:語言是有力量的,可以是負面的力量,也可以是正向的力量,關鍵在於如何使用,這也與說話者的內在狀態有關。當我們說:「他又說謊了」、「他又忘記關燈了」、「他又沒交作業了」,這便是破壞性的語言,只會帶來負面的力量,這也表示我們是活在過去的。若我們說:「他說謊了」、「他忘記關燈了」、「他沒交作業」,這便是中性的語言,會帶來正向的力量,但只有專注在當下的人,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。 我之所以會在女老師提及「她又不見了」時打斷她,倒不是我過去曾有類似的對話經驗,而是我正處於「深刻的傾聽」中。在深刻的傾聽中,我的頭腦是「空」的,這裡的「空」並非發呆、放空,而是專注、警醒、寧靜的,我的頭腦是清澈、乾淨的,沒有任何預設立場與價值判斷,我就只是聽。深刻的傾聽會帶來深刻的回應,我很自然知道要在哪裡打斷、哪裡提問,那是由深刻的傾聽帶來的直覺。如果我一邊傾聽,一邊想著接下來要在哪裡打斷、要如何提問,頭腦便不可能是「空」的,傾聽與回應便不可能深刻,我更不可能在這場對話中學習到什麼。 由於我的頭腦是「空」的,沒有任何預設立場與價值判斷,因此我能在傾聽中看到各種新的可能,我再運用對話,讓對方教我一些新的事物。例如「又」字的力量,我在此之前並未發現,是這位女老師讓我學習到的。對話,並不是我教對方什麼,而是我與對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