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16的文章

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,父親則教我如何老去

昨天一早去看父親,他問我:「你一個人住在家裡,感覺怎麼樣?」這是他慣常的說話方式:拐彎抹角,我一時弄不清楚他想說些什麼,只好如實回答他:「很安靜。」 聊了好一會兒,他才緩緩道出真正的意圖:「我想回家,你看,怎麼樣?」 「只要姑姑和叔叔同意,你就能回家了。」這幾乎是我每次固定的答案,心中雖有不捨與無奈,但也只能這樣答覆他。 不讓他回家,並不是我一人或與妹妹的決定,而是姑姑和叔叔大夥兒的共識。回家,肯定讓他更自在;住在養老院裡,則讓他安全無虞。這始終是個兩難的習題。 「他們一定不會答應的。」父親輕嘆了一口氣。 外人見狀,也許會幫忙出些主意,或希望兩全其美,或希望有第三個選擇。但其實我們都考慮過了(我們是當事者,怎麼可能沒想過各種方案呢),其他方式也許適合別人,但肯定不適合我們。 讓我意外的是,父親的態度也在改變中,和以往相比,他慢慢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了。我們談話時,反倒是他主動提起年初倒臥房間的舊事,他說,要是當時我已出門上課或演講,他恐怕就要趴在地上一整天了,後果如何,還真難說呢。 而在養老院裡,他曾跌倒兩次,第一次在白天,剛跌倒,立刻有五、六個人過來攙扶;第二次在半夜,跌倒後,不過數分鐘,便有人趕來幫忙。這兩次跌倒,皆僅輕微擦傷,是不幸中之大幸。若發生在家中,未必有這樣的好運。 我想起近日剛讀完的一本書: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,書中有這麼一段文字: 「我被叫往一處遺體腐爛的現場,往生者是一位獨居的中年男性,似乎是死了很久才被人發現,警方帶走遺體後,現場留下一地的腐爛痕跡與滿室惡臭。」 讀到「獨居的中年男子」時,我忍不住大笑:這不是在說我……這種人嗎? 作者從事的是死亡現場的清理工作,書中常提到的死者多是獨居者,除了有獨居老人,也有不少獨居中年人。換言之,豈止父親,就連我,也是「高危險群」呢。 獨居的風險很高,不僅是受傷或生病時無人聞問,還因為一般說來,獨居有害心理健康,獨居帶來的孤單、恐懼、憂鬱、無聊等感受,會使人更容易生病。父親的年齡與個性,皆不適合獨居。 不過,這只是「一般說來」。凡事總有例外。 我獨居的風險,僅止於受傷或生病時無人聞問。事實上,獨居讓我的心靈更健康,因為我有更多的時間獨處、閱讀、靜心或學習各種照顧自己的方式,在孤獨中,我並不會感到孤單、恐懼、憂鬱或無聊,反倒是平靜與喜悅與日益增。 這也是我為何熱衷學習各種照顧身心的方式——前些日子開始接觸能量運動

養老院老翁笑談解脫之道

養老院裡住著形形色色的人,儼然是社會的縮影,我去探望父親時,偶爾會和他們聊個幾句。有次和一位八十餘歲的湖南老兵聊上了,我專心聽他講述一江山戰役的種種,父親在旁看了,很驚訝我竟然聽得懂湖南話。 最近兩次去,一位坐在輪椅上的客家老先生主動過來攀談。老先生樂天幽默,時有驚人之語,例如他說,他有個朋友患有高血壓,921大地震過後,病就好了。父親聞言一驚,忙問是怎麼好的,只見老先生張開血盆大口,笑說:「死了,就好了。」我和父親忍不住大笑起來。 老先生進來前,菸、酒、檳榔不離身,進來後,說戒就戒。我問他怎麼做到的?「沒辦法啊,這裡又沒賣。」「很不習慣吧?」「久了就習慣了。」 我又問他,是什麼原因進來的?他說,喝了酒騎車,撞到電線桿,進了醫院,併發小中風,出院後,就進來這裡了。他笑了笑:「中風很難好起來,除非……」「除非什麼?」「送到火葬場燒一燒,不就好了?」 我們都笑了。 老先生之言,真是寓意深遠呀。我們之所以煩惱、痛苦,不都與這一身皮囊有關嗎?——我們的頭腦會永無止境地滋生負面念頭,而身軀除了會受傷、生病、疼痛、老化,還會製造並感受到各種負面情緒。 忘了是在哪本書看到的:「身體只是一襲穿在我們身上不合身的衣服罷了。」換言之,「我」只是暫時寄住於身體裡,「我」不僅不等於身體,而且還大於身體。將這一襲不合身的「衣服」等同於「我」,是人生在世所有煩惱、痛苦的根源。如果不能在活著的時候超越身體,就只能等待死後,才能放下對身體的執著了。這便是奧修為什麼會說:「如果連死亡也不能吵醒你,什麼才能叫醒你呢?」 弔詭的是,要想超越身體,得先愛惜身體。但這裡說的「愛惜身體」與「執著於身體」並不相同:「執著於身體」是將「衣服」等同於「我」,煩惱、痛苦由此生焉;「愛惜身體」則是愛惜「衣服」——「我」既然是藉著這個身體來到世界上的,那麼離開時,也要將這個身體完整歸還。 這些道理,我以前並不懂,因此才會將身、心弄得一團糟。這三年來,藉由靜心,我逐漸找回了內在的平靜,感知到內心深處真實的自我,得到的額外回報則是:身體變得健康了。 因而意識到,身體真是一扇特殊的門(所以要愛惜身體),靜心藉由身體這扇門進入了內在,內在一旦改變,身體也會跟著改變,這正是我身上病痛逐一消失的主因。當脫下身上這件「衣服」的那天到來時,我希望「衣服」沒有太多瑕疵。 於是,在靜心之外,今年又陸續加入了能量運動與瑜珈,最近則在飲食上多了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