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23的文章

感謝出版社的夥伴

圖片
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今天正式上市了,一早就收到朋友寄來的截圖,說博客來的限量親簽與贈品本已售罄,或許別的平台還有? 已購書的朋友,這幾天應會收到書,我想邀請大家先翻到書末,看看版權頁上「羅志仲」以外的人名,他們是這本書的幕後功臣,沒有他們,就沒有這本書。 蕙婷的名字在版權頁出現三次,她也是我最感謝的人。 蕙婷來邀書時,我很驚訝,因為我早已斷了寫書、出書的念想,是蕙婷讓我決定重新一試。 在書寫過程中,蕙婷與我不斷溝通,為我設定交稿期限,經常關心、提醒進度。更重要的是,每次交稿後,蕙婷都會回饋我:寫得不錯,她很喜歡。這樣的鼓勵與肯定,讓我有了往下寫的動力,我能如期乃至提早交稿,蕙婷的支持很重要。 蕙婷還是這本書的責任編輯。聽說她已多年不當編輯了,此次重出江湖,寶刀未老,書中的大標、小標都是她訂的,對於部分字句、段落的調整,更為此書增色不少,好編輯真的能帶一本好書上天堂。 蕙婷也是此書校對,我們一起努力掃除錯字,這是瑣碎而疲累的工作,需要極大耐心。 我在新書中提到多位我生命的貴人,從今往後,蕙婷亦在我的貴人清單中,我滿懷感激。 蕙婷之後的工作,由曉薇接手。曉薇是此書的行銷企劃,她的創意、效率、細膩等等,皆令我印象深刻。 除了蕙婷、曉薇,我也感謝有一面之緣的小良姊和禹伶,以及其他還沒有機會認識的出版社夥伴,謝謝你們對這本書的付出。 我特別想認識這本書的美編惠如與排版易蓉。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與內頁插圖,好多細節都富有巧思,看到〈快樂與平靜的秘密〉一篇大標上的插圖,我忍不住會心一笑,惠如真的很能抓住文章的精髓呢。 我老花多年,看書除了在意內容,更重視排版。就算內容再好,如果字體太小、行距太窄,我都會忍痛割愛。而此書排版清爽悅目,讀來輕鬆不費力,我太喜歡了,很謝謝我還不認識的易蓉。 出版是一門專業、精緻的工藝,卻也是容易被忽略的行業,一本書從無到有,最後來到讀者手上,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極其重要。如果你喜歡這本書,也請不吝於給書末版權頁上的出版社夥伴讚賞,是他們讓這本書可以這麼出色。 從10/25開放預購至今,幾乎每天都會有朋友寄來截圖,恭喜我書賣得不錯。但其實這是出版社與每位讀者(好多朋友熱心推薦、團購)之功,我只是把書寫完,而後貼幾篇文章、上幾個節目宣傳。 能在圓神旗下的究竟出版社出書,是我的福氣與榮幸,特別是他們投注好多資源在這本書,更令我受寵若驚,對於一個曾在人生

靜心共修會雜感

週末兩天,閉關去了,半年前就規劃好的「靜心共修會」。當時,尚不知新書會在這個時候出版,也不知會搬家,而且是搬到很遠的地方去。 所以,第一個面臨的問題竟是:晚上要住哪裡? 刻意在時間快到了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,讓焦慮成為創意的泉源,結果還真想到頗有創意的答案:借住在一位我敬重的親戚長輩家。 這是以前完全不會想到的選項,我只會考慮要住在哪個朋友家。這次選擇在長輩家住兩晚,對我而言意義重大:聽他講述我父母與家族的往事,而我也適時運用對話,問出更多細節,我感覺到自己與父母,與這位長輩,也與整個家族有了更多連結,而這些連結,也帶來更多對愛與接納的深刻體驗。 自從十年前讀了湯姆.布朗的《追蹤師》系列,我便熱愛起各種生活實驗,這次的靜心共修會,便是我最新一次實驗。跟以前的實驗最不同的是,我還找了一群人一起來實驗。 兩天的靜心共修會,沒有任何課程或靜心教學,各練各的,每天靜靜坐著6-7小時,什麼都不做,只是專注在當下。 當然,實際上不會坐那麼久,餓了想外出用餐,累了想躺下來休息一會兒,皆無不可,想先離開也可以,自由得很。 唯一不自由的是:禁語、禁帶手機。 禁語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難,如果不是從事目前這個需要常說話工作,我可以一週甚至更久都是靜默著。 禁帶手機就比較刺激了,跟忘了帶手機完全不同,這也是這次生活實驗的重點。 「會有人參加嗎?」這是許多朋友聽聞這個規定後的第一反應。 的確,我收到一些信,他們想參加共修會,但希望能帶手機去,因為需要用Google地圖找路,也需要與家人聯絡等等,但他們保證到了場地會關機或靜音。 我一概不近人情地拒絕了,因為這個靜心共修會的重點之一是「放下」,需要有意願暫時放下對手機的重度依賴。 最後,依然有十多位報名參加,他們願意和我一起投入這個很具挑戰性的實驗。 十多位也是我理想中的人數,不會太擁擠,想要躺下來休息,或站起來練習慢步經行,都不會影響其他人。 身為主辦人,我更需以身作則,遵守所訂的規則。由於要出遠門,借住長輩家,共修會前一天中午便動身了,一出門立刻感覺到焦慮:沒有手機與手表,我不知現在幾點幾分! 接著一路上,不時冒出新的焦慮來,實在太刺激了,同時也是非常棒的練習,讓我有更多覺察,並看見更多可能。 直到當天晚上,焦慮才逐漸平息,接下來兩天,沒有手機在身根本是一大享受。 來參加共修會的夥伴也回饋我,不帶手機的體驗非常棒! 除了不帶手機,這次共修會的另一

閱讀筆記:《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我們該如何長大?》

圖片
這篇不談我自己的書,而想分享另一本好書,書名有點長: 《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我們該如何長大?》(幸福文化) 翻開這本書不久,就被這句話打中了: 「我們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,經歷了第一次成長。」 不只沒有經驗,而且沒有太多選擇:我們無法選擇父母,無法選擇手足,無法選擇要在什麼環境下、用什麼方式長大……。 而後,我們就糊裡糊塗長大了。 長大後,有些人活得還不錯,對自己頗為滿意,但也有不少人活得很辛苦,對自己感到厭惡,想要改變。 改變並不容易。一來,等到有能力改變時,我們的人格早就定型,習性也已根深蒂固,一切積重難返。二來,許多人改變的動力,都是基於想擺脫對自己的厭惡,而不是想給自己第二次成長的機會,這會讓改變變得困難。 書中提供了各種第二次成長的方法,我最喜歡每篇最末的「方法工具箱」,有用來自我覺察、檢視的工具,也有用來調整、改變自己的方法。 其中有個工具,我做來特別有感觸,它叫做「安全感自檢手冊」,一共75題,是根據馬斯洛設計的問卷而來。 我自小很沒有安全感,如果是十年前做這份問卷,我應該會屬於「具有嚴重的不安全感,可能存在心理障礙」。現在做這份問卷,雖不到「安全感充足」,但也已成長至「有不安全的傾向」,我非常滿意了。 這十年來的努力,甚為不易:從一個凡事「我不要」的人,變得願意冒險、嘗試;從一個浮躁、易怒的人,變得時常可以感受到平靜與喜悅;從一個害怕與人接觸的人,變得可以在數百人面前侃侃而談……。 我的改變,是從薩提爾模式與托勒而來,而這本書中的部分方法,與我這十年所學不謀而合。例如,在「自尊策略大洗牌」這個方法工具箱裡,作者邀請我們去覺察、挑戰自身的「我應該」,進而去承擔合理的「我應該」,這便與我在薩提爾模式學到的「鬆動觀點」非常類似。 當然,書中有些方法是我陌生的,例如「剝洋蔥」這個工具,我練習起來便感到吃力,但練習過後,對內疚感有了更多認識,也為我今後在自我成長時增添一個工具。 邀請大家也來練習書中的各種方法。

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,畢柳鶯醫師推薦序

在新書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裡,我記錄了與許多人的緣分,其中一位是畢柳鶯醫師。 2013上半年,我還在人生低谷,尚未接觸薩提爾模式,每天無所事事,有次在「野望影展」看了一部生態紀錄片〈紐約紅尾鵟傳奇〉,對紐約中央公園感到好奇,上網搜尋,意外闖進一個名叫「阿畢的天空」Blog,被作者所拍的照片驚艷住了,我這個不太留言的人竟在文章底下留了言,作者也回應了我。 我早已忘卻此事,直到多年後,畢醫師來上課,我們私下交流,我才赫然發現:「阿畢的天空」正是她長年經營的Blog!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緣分。日漸熟稔後,我都稱她為柳鶯姊或畢姊。 畢姊是醫界大老,當過教授、院長,桃李滿天下,退休後,雲遊四海,過著愜意的生活,怎麼會出現在我這個後生晚輩的課堂上呢? 後來才知道,畢姊好學不倦,退休後仍持續學習,參加各種身心靈課程。她是我的學習典範,我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有像她那樣的學習熱誠。 我的父親過世前幾年,每天插著鼻胃管,很不舒服,畢姊知道後,有次課後特地留下來,提供我一個重要訊息:現在已有胃造口手術,可取代鼻胃管,大大減輕病人的痛苦。 我在書中寫下這段故事,以表達對畢姊的感謝。她這幾年大力推動「斷食善終」,不是沒有原因的,背後有著醫者大愛的初心,我充分感受到了。 今年初,我錄製有聲課「用30天重新愛上自己」,畢姊現身說法,在鏡頭前推薦課程;這次我出了新書,她又在百忙之中寫序推薦,我由衷感謝。 附上畢姊的推薦序文。她在序末讚賞我新書中的〈山居歲月〉一文「非常美,文學性、靈性、智性兼具」,我非常開心,畢竟我的本行是文學,年輕時也有過文學夢,能得到這樣的肯定,不免喜孜孜的。 __________ 推薦序 〈邁向自由的內在覺醒之路〉,畢柳鶯 我是一個外在成功,內在極不穩定甚至可以說是不快樂的人。自卑、焦慮、急躁、完美主義,永遠在自責自己不夠好。成人以後一直都在追尋能夠安頓內在的方法,宗教、閱讀、打坐,看似有點幫助,其實效果有限。一直到疫情期間,我密集上了兩年多的身心靈課程,才有了真正的改變。人說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,六十五歲以後還能學習新知,改變心性,套句羅老師常說的話:「我值得給自己一個讚美。」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,只要願意開始,永遠不嫌晚。 我上過李崇建、張瑤華、張天安老師的薩提爾冰山課程,參加周志建老師的靜心營,上課時數最多的是羅志仲老師。包括靜心課、自由書寫、薩提爾對話、托勒〈一個新世界〉

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將於10/25(三)開放預購

圖片
 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將於10/25(三)開放預購(11/1正式上市後,將陸續收到書),以下是預購網址與相關資訊,歡迎手刀預購並大力分享!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★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【限量親簽+重啟人生書寫筆記】 博客來 https://bit.ly/3FklxO0   (博客來的連結時間一到會轉成79折,請放心) 誠 品 https://bit.ly/3rYqR6I 金石堂 https://bit.ly/3Ql581Y   MOMO https://bit.ly/3PTatw0 圓神書活網 https://bit.ly/48YLwrO ★電子書11/1與紙本書同步上架,屆時亦會提供網址,想購買電子書的朋友請再稍候一週。 ★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新書分享會 (出版社主辦的分享會僅此一場,若有其他場次,會再公布) 時間: 11/11(六) 19:00-20:00(18:30開放入場) 地點:台南政大書城(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) 主講人:羅志仲(本書作者) 主辦單位:究竟出版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★【海外購書Q&A】 歡迎讀者向當地書店洽詢訂購(香港可向「誠品」洽詢、新加坡馬來西亞可向「大眾書局」洽詢),亦可使用網路書店海外寄送,以下通路皆有提供服務。 海外購書方式請參考: 博客來海外服務說明:https://bit.ly/30ZlLcw    金石堂海外服務說明:https://bit.ly/3n6TtYI   誠 品海外服務說明:https://bit.ly/3BhZ7ss    圓神書活網訂購說明:https://bit.ly/3pyXODd

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自序

圖片
我的新書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,包含20篇生命故事、17個練習,以及一篇自序。寫的過程中,有些篇章寫得很快很順,有些寫得很慢很卡。然而,萬萬沒想到的是,自序最難寫。 最難的原因在於:好像怎麼寫都可以,卻也怎麼寫都不對勁。隨著截稿日期將近,這實在令人焦慮。 最後,我選擇從拿到博士學位後,走在楓林小徑上的那一刻寫起。 如此下筆,立刻順暢起來,最後還能提早交稿。 這篇自序,已可在各預購平台看到,有些朋友讀過了,有些朋友可能還無暇細看,我將它張貼在下方。 自序的後半部份寫到這本書的使用方法(畢竟它包含17個練習),很適合想練習或複習書中練習的朋友參考。 __________ 自序  從人生谷底到活出自己   二○○八年九月,我取得中文博士學位。拿著畢業證書,走在清華大學的楓林小徑上,整個人輕飄飄的,彷彿漫步雲端,感覺很不真實。    當時,我還不知道,那也是我學術生涯的雲端,儘管我還未進入學術界。    畢業後不久,有朋友建議我,先去申請助理教授證,以便在各大學兼課。對於這個建議,我嗤之以鼻,認為根本沒有必要,短則半年,多則一年,我很快就能在大學裡找到專任工作,正式踏進學術圈。    半年過去了,一年過去了,專任工作始終沒有著落,我開始感覺事情有些不對勁,只好摸摸鼻子,硬著頭皮,去申請助理教授證,以作為長期抗戰之用。兩年過去後,還是找不到專任工作,我決定放棄不找了。在我的同儕裡,我大概是最早放棄的。    接下來的人生,我不知道該怎麼辦。轉行嗎?我只會念書,要轉去哪一行?還是繼續在大學兼課,每學期都在為下學期仍否有課可教而擔心受怕?    我從虛幻的雲端,跌入了真實的谷底。   二○一三年六月,距今整整十年前,我在無意間參加了薩提爾模式工作坊。當時,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,也不知道我的人生竟會從此改天換地。當然,這並不是說,在那之後我就變成另一個人,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不是的,真實的人生不是童話故事,不是這樣運作的。    真實的人生是:在那之後,我才逐漸知道自己怎麼了,逐漸知道自己為何會把人生過成那個樣子。    原來,我並不認識自己,也不愛自己,就算拿到博士學位,博覽群書,我對自己還是很陌生。我的學術本業是中國古典文學,我對許多文學家的生平、心理瞭若指掌,卻不認識自己。    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常鬱鬱寡歡、憤世嫉俗?也不知道自己為何會和父親十八年不說話?不知道自己為

閱讀筆記:《人生4千個禮拜》

圖片
最近幾乎在每一門課都會推薦《人生4千個禮拜》一書,這是今年我讀過的「新書」裡,與《我可能錯了》並列最喜歡的。 嚴格說來,這不是新書,去年二月就出版了,至今已印了八刷,可見賣得很不錯。只是我孤陋寡聞,直到今年六月,才偶然從網路上得知有英文版的存在,當時還暗自發願,希望快點有中譯本,誰知早就出版一年多了。上個月買到書時,真有相見恨晚之感。 從圖書分類來看,這是一本談「時間管理」的書,但它談的方式很特別,並不是教我們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事,或者提升生產力之類,而是從更根本、究竟之處,來探討我們對於時間的錯覺。 沒錯,我們對時間有許多錯覺。由於這些錯覺,我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忙碌不堪,永遠覺得時間不夠用,所有能幫助我們節省時間的科技發明,並沒有讓我們過得更輕鬆、幸福,反而更焦慮、匆忙。 這是一本可能會改變你人生的書,事實上,我已經因它而改變了。 作者在書末提供十種獨特的時間管理工具,光是第一種,就讓我的生活變得輕鬆許多。過去一週,我常「眼睜睜地」看著待辦清單裡的事項自動消失。真的,我根本沒做任何事,有些事項就自己不見了。 這並不是什麼魔術或玄學,而是心態上的改變,只要將我們對時間的錯覺、幻覺撥亂反正,生活就會變得大不相同。 我也將我在書中的體會帶到靜心裡去實驗,好玩的事發生了—— 當我專注而放鬆地去體驗時間,反而體驗不到時間,只有體驗到當下,我突然更深刻瞭解到托勒、阿迪亞香提他們講的東西了。 初讀此書,真沒想到它會這樣改變我,作者可能也沒想到吧。 這類新體會,我打算融入下個月起的《覺醒之後》讀書會,應該會滿有趣的。 《人生4千個禮拜》有些地方很好讀,有些地方不好讀,我的方式是慢慢讀,讀不懂就先跳過。由於太有啟發性,讀完一次後,我已開始讀第二次,越讀越有滋味,真奇書也。

課程訊息:《覺醒之後》線上讀書會,11/3起,每週五晚上,共六堂

托勒的書我讀過最多次,其次是阿迪亞香提,他有太多見解都使我茅塞頓開。 例如,他說「小我」其實是動詞,不是名詞,便令人拍案叫絕。他又提到「靈性繞道」、「靈性上癮」等常見陷阱,也助我在靜心路上少走一些彎路。 隨著體會漸多,我也帶過幾次阿迪亞香提讀書會,頗得教學相長之樂。如今,又與「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」合作,規劃了六堂線上讀書會,要精讀他的《覺醒之後》。 一般身心靈書籍,都在告訴我們:要如何入門?但很少告訴我們:入門之後,會發生什麼事?會遇到哪些困惑、盲點與陷阱?遇到了,要怎麼辦? 《覺醒之後》正好補足了這一塊。書中有太多重要提醒,能幫助我們在身心靈路上走得安穩、踏實,於茫然困惑時清楚方向,於裹足不前時繼續前行,於誤入歧途時回歸正道。無論你學的是什麼,無論你是否已有覺醒經驗,也無論你是剛入門或是資深的學習者,這都是一本會讓你受益良多的書,我自己即不時重讀。 此書共13章,我將精選6章,結合這些年的體驗,在讀書會裡與大家分享。上課時間自11/3起,每週五晚上8點到9點半,連續六週。 報名連結放在留言裡,歡迎報名參加。 台灣的朋友可能較不熟悉報名簡章中的繳費方式,以下亦為協會略做說明: 簡單來說,馬來西亞、新加坡以外的朋友,適合以Paypal付費。 RM是馬幣簡稱,1馬幣是6.81台幣,六堂課360RM(不到2400元台幣),早鳥價(10/27前)240RM(不到1600元台幣),對台灣的朋友而言非常實惠。五位以上一起團報,每人更是僅需216RM(不到1500元台幣)! 按:匯率每日皆會小有變動。用Paypal繳費時,需另付手續費。 報名連結: https://forms.gle/8ovJVtJkxChegTPU6

閱讀筆記:《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?》

圖片
我從高中起就喜歡寫作,對於不敢下筆的人,始終無法真正理解他們的內在。直到今年,跟著卓淑惠老師學禪繞畫,清楚看見自己內在對繪畫的恐懼,我才更加明白,不敢書寫的人內在可能發生什麼事。 哪怕禪繞畫最容易入門,沒有繪畫基礎也可輕鬆上手,我畫起來還是會有壓力,身心覺得緊繃,課後難以持續練習。那麼,就算我認為自由書寫最容易入門,沒有寫作基礎也可輕鬆上手,卻仍有不少人望之卻步,或無法持續練習,我開始可以將心比心,深入瞭解他們的困難了。 有沒有比禪繞畫更容易入門的繪畫方式呢?我不清楚。我知道的是,如果目標是自我探索,至少有兩種書寫方式比自由書寫更簡單,其中一種,我名之為「清單」,在我的新書裡將有詳細介紹。 另一種,我是在田口久人的《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?》(幸福文化)看到的,剛收到出版社寄來的書時,我非常震驚,心想:這也太簡單了吧? 有多簡單呢? 書中共366個問題,讀者每天只需簡答三題。 一開始的三題是: 你常瀏覽的網站或常閱讀的雜誌? 你喜愛的衣服? 你喜歡的氣味? 我心想:就這樣?回答這麼簡單的問題,可以得到什麼呢? 翻到下一頁: 令你感到平靜的事物? 你喜歡的聲音? 你喜歡的歌曲? 再下一頁: 能夠療癒你的是? 你喜歡的地方? 你怎麼也戒不掉的事物? 我不得不承認,題目越來越深刻、有趣了,而書寫方式一樣簡單,只需簡答。每天寫完三題後,還能在該頁下方空白處整理自己的思緒或體會。 收到這本書好一陣子了,我每天都會花點時間(只需3-5分鐘)來回答書中問題。我發現,若能持之以恆地作答,便能逐漸體驗到「豐富的自己」、「夠好的自己」,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自己。 只是在理智上告訴自己:「我夠好了。」「我是有價值的。」這樣的轉化效果十分有限。真正的改變需要體驗,這本書提供一種非常容易上手,卻能有潛移默化效果的體驗,很適合想自我探索,卻又不喜歡書寫的人。 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?讓我們一起練習吧。對自己的喜歡,再多也不嫌少。

閱讀筆記:《教出殺人犯》

圖片
念國中第一天,我就被班上一位男同學霸凌了,我在還搞不清楚原因的情況下,就被他痛打一頓。 我沒有反擊,也沒有告訴老師,只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哭。 如果我當年告訴老師,我猜想老師會這樣處理:將這位男同學叫去訓斥一番,並要他深切反省、寫悔過書、誠心道歉。若情節嚴重,可能還會記過處分。 這樣的處理方式大概沒有問題,只是,這位男同學以後就不會再犯了嗎? 在學校擔任老師的人都知道,那可不一定。 明明寫了悔過書,又誠心向受害人道歉,為何還可能再犯呢? 已故的岡本茂樹教授,在他的經典之作《教出殺人犯——你以為的反省,只會讓人變得更壞》(遠流出版社)一書中,深刻探討這個問題。 岡本教授生前曾長年到監獄與重罪受刑人面談,他發現:這些受刑人自小不知被訓斥過多少次,反省、認錯過多少次,但事後還是繼續犯錯,最終走上犯罪、坐牢之路。 是因為這些人特別邪惡嗎? 岡本教授認為,並非如此,真正的原因在於:一個做錯事的人,在未被理解的情況下,就被迫要反省、悔過、道歉,這只會讓他的情緒更受壓抑,而被壓抑的情緒,終將以更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。 回到當年那位霸凌我的男同學身上,他日後沒有再霸凌我,當然,我們也沒有成為好朋友。 有一天,他主動向我透露,當初會痛打我一頓的原因是:從小到大,我是第一個在班上長得比他高的人,他看了很不爽。 如果這個理由是真的,那我真心覺得太瞎了。 直到這幾年,我學習了薩提爾模式,也到學校演講、帶工作坊,常與老師、家長、孩子對話,我才慢慢意識到:那個理由可能並不瞎。 根據調查,許多霸凌者都被霸凌過。 當然,這並不意味著霸凌者的行為是對的,他們依然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 或許,那位男同學以往曾被霸凌,他的內在受過傷? 我國一與他同班(國二起能力分班,我進入A段班,他進入C段班),他的課業成績一直在班上敬陪末座,而且與其他同學有段不小差距。 唯一的例外是「健康教育」。這科成績他本來也都不及格,但在任課老師不斷鼓勵、欣賞下,他的成績突飛猛進,每次月考前,都能看見他認真複習「健康教育」,而他也只有認真讀這一科。 由此可見,他並不是讀不來,只是沒遇上這樣的老師。又或者,他在小學曾遇到重大挫折,沒有人能理解與陪伴? 有沒有這種可能? 他的心裡受過傷,課業表現又遠不如他人,他感到很自卑,唯一值得他自豪的,就只有身高了,一旦遇到有人長得比他高,他的內在傷痛便會被喚醒。 當然,這些只是我的猜測。如果我是老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