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2的文章

穩定,是原生家庭帶給我最大的禮物

我的人生因為托勒與薩提爾模式而有翻天覆地的改變, 托勒讓我學會活在當下,薩提爾模式則讓我看見並轉化原生家庭的影響。 剛學薩提爾模式之初,我看見的多是原生家庭對我的傷害與負面影響。當然,這樣的看見也很好,只是還不夠。 隨著學習的深入,我逐漸能用豐富的眼光,也看見原生家庭帶給我的資源與正面影響。 如今倘若要用一個詞彙來概括我的原生家庭,我會選擇「穩定」。 這些年從事相關工作,閱讀相關書籍,我越發意識到:一個穩定的家庭有多麼不易。而我何其有幸,有個穩定到不可思議的原生家庭。 首先,我爸媽的感情很穩定。雖然他們也會有爭執、吵架,但次數不多,也不激烈,過程中沒有尖酸刻薄的言語,沒有大聲咆哮,沒有人會動粗,也不會摔東西或甩門,更沒有離家出走或以死相逼這種戲碼。 他們頂多冷戰,誰也不理誰,幾個小時,頂多幾天就回歸正常了,他們的感情畢竟很好。 他們也沒有人有外遇。 我從來都不必擔心他們會不在一起,不必擔心我會被丟下不管,也不必擔心我要選邊站。 光是如此,我便感覺自己無比幸福了。 再者,我爸媽的健康也很穩定。在我成年之前,他們沒有人曾住院,沒有人有身心疾患。他們不煙不酒不賭,無不良嗜好。我每天放學回家,每天早上起床,都可以看到健康的他們,我從來都不必害怕他們會從這個世界消失。 健康與否,有時並不是操之在當事人的,原生家庭給了我如此健康的父母,我既幸福又幸運。 此外,我爸媽對待我的方式也很穩定。他們不會無緣無故打我罵我,偶爾會打,用很細的藤條打,但次數很少,也不會往死裡打,會往死裡打的都是學校老師,那些老師太可怕了。 我家的經濟情況也很穩定,一直是小康之家,不曾暴富,也不曾家道中落、負債或破產。爸爸有一份穩定的工作,媽媽做家庭代工貼補家用,小姑姑曾以「勤儉樸實」概括我爸爸,這四個字也適用於我媽媽。 有個細節,或許可補充說明我家的穩定。 在我成長過程中,媽媽不曾晚上不在家過夜,我爸爸只有在需要到公司值夜班時才會如此,但次數不多,他每一、兩個月才值夜一次,而且隔天早上就會回家,一切皆可預測,不會突然發生。 如此穩定的家庭其實不多見,但我以前並不知道,我長年將這一切視為天經地義、理所當然。直到這些年,看見周遭有那麼多不穩定、難預測的家庭,我才意識到自己有多幸福。而為了經營如此穩定的家庭,我爸媽一定付出很多,我對他們唯有深深的敬佩與感恩。 當然,穩定的另一面是缺乏開創性、怯於嘗試、不敢冒險,這

與「學以致愛」合作的九場線上讀書會

圖片
我與「學以致愛」合作的九場FB線上讀書會,在歷時九個月,與九位夥伴對談九本書之後,於昨晚結束了。 感謝所有曾來收看的朋友,也感謝這九位對談的夥伴: 曾致仁、何亞芸、紀宗佑、洪珊如、林雅萍、謝姵穎、蔡倩渼、林良晉、洪善榛。 我們一共對談了九本好書:《如何清空父母的家》、《受苦的力量》、《允許自己選擇愛》、《松林少年的追尋》、《絕望者之歌》、《湖濱散記》、《正向聚焦》、《凝視死亡》、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。 這九場讀書會的相關資料整理如下,包含簡介、影片、書單、海報等等。 讀書會緣起 2021/9/11 朋友開過一家餐廳,名叫「少少」。「少少」有個地下室,小巧而溫馨,我曾在那裡辦過一年多的讀書會,每個月一場,每場皆由我導讀一本書,參加者只需負擔少許的場地費與清潔費,我分文未取。 偶爾,也找其他人一起導讀,像是黃淑錦、陳嬿茹和賴冠名。那是我生命中很美好的歲月,與許多朋友的緣分都在「少少」展開。 餐廳後來歇業了,「少少讀書會」也隨之結束。 疫情當前,這樣的讀書會更不可能了。但如果是線上呢?反而有更多的可能吧。 這個月起,我將延續「少少讀書會」的做法,每個月導讀一本書。 不同的是,由於是線上直播,空間無窮,人數不限,有興趣的朋友皆可免費參加。再者,我當年習慣一個人導讀,這次則將輪流與「學以致愛」的夥伴對談。 第一場線上讀書會,將於台灣時間9/17(五)晚上8點,在「學以致愛」的FB粉絲專頁舉辦,我和曾致仁要對談的書是:《如何清空父母的家:走過喪親之痛》(寶瓶出版社)。 致仁大概是「學以致愛」裡最神秘的人了,「學以致愛」辦的每一場活動,他都是幕後關鍵人物,卻鮮少在幕前露面。致仁這次願意對談,其中一個原因是:我們兩人都走過喪親之痛,也願意誠實面對。我們不只談書,也會談各自的歷程。 2014年8月,我的母親出了車禍,21天後過世了。我很誠實地走完哀悼的歷程,沒有逃避,沒有壓抑,故而從中得到許多珍貴的禮物,那是我生命中無比重要的轉捩點。以此書作為讀書會的開端,也向我最愛的母親致敬。 ★第一場:《 如何清空父母的家:走過喪親之痛 》 (莉迪亞.阜蘭著,寶瓶文化) 對談者:羅志仲、曾致仁(2021/9/17) 9/17 今晚8點,我與曾致仁在「學以致愛」的FB粉絲專頁有一場線上直播,將對談《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》。這本書在台灣換過書名,也換過出版社,我晚上會簡單說明。 昨晚與「學以致愛」的

《流離的王妃》往事

圖片
出遠門帶對話工作坊,發生了兩件小插曲,一喜一悲。 我到得早了,在場地外閒晃,看到一幅字畫,很吃驚。題詩的人叫溥傑,這不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弟弟嗎?作畫的人叫溥伒,一樣是人字旁,上網一查,果然是他們的堂弟。 再查丁丑年與溥伒的生卒年,畫應作於1937年,哇,距今85年了。溥傑在詩後署名稱「杰」不稱「傑」,詩應題於中共推行簡化字之後。 但這些都只是我的臆想,不靠譜的。最關鍵的其實在於:這幅字畫是真跡、原作嗎?或者只是仿作或複製品?如果是真跡,我會很驚訝:它怎麼會出現在這裡? 離開我的學術本行多年後,偶爾過一過考據癮,還是滿開心的。 但接下來發生的,是悲傷的事。 上網搜尋溥傑的資料時,會看到一個特別的名字:嵯峨浩,這是他的妻子。本來沒有多想,因為我關注的是那幅字畫。工作坊結束後,慢慢感覺到「嵯峨浩」很眼熟,好像在哪裡看過? 上網一查,原來她是《流離的王妃》一書的作者,這本書我有,而且是母親生前最愛的書,我今年清書時,特地保留了此書。 母親過世快八年了,我竟以這種奇妙的方式重新與她連結,心中湧上不少悲傷,我又開始想念她了。 母親是在2014年8月23日發生車禍的,22天後便走了。我在雲端筆記裡找出當年的兩篇文章,皆有提到《流離的王妃》,一篇寫於車禍當天,一篇寫於車禍前一個月,附錄於下,作為紀念。 2014/8/23 媽回得來嗎? 她剛辦借書證,借回來的7本書裡,有4本是她自己要看的。要說巧合也可,她剛看完第一本,叫《最後的告別》。 如果她能回來,我還要帶她去借書,她才去借一次而已。她近來忽然很想讀書,求知若渴,她還主動要我幫她找葉文鳳的幾本書,我還沒找給她呢。 如果她能回來,我不僅要帶她去文化中心借書,還要帶她去清大圖書館,隨便她借,隨便她看。她才剛染上讀書的癮而已,一定還沒看夠書,我自己也還有好多可以借她看。 如果她能回來,但是無法看書了,我要念書給她聽,念她最喜歡的《流離的王妃》,以及次喜歡的琦君給她聽。 我沒想到自己會這麼悲傷,會淚流滿面。 重新走一次她走過的那條路,這次出事之後我第一次感到深深的悲傷。彷彿可以看到她從診所走出,騎上機車,像往常一樣,要回家。誰知道她沒回來了。機車停在騎樓裡。 白天,我覺得沒什麼,會沈重,會痛苦,會悲傷。但入夜後我哭了,除了悲傷、痛苦,還加上孤單。 回家後,深深的孤單出現了,關上燈,痛哭一場後,坐在床上,覺得很孤單。我和母親是很親密的,在心

七月課程介紹:對話、《情緒勒索》讀書會、自由書寫

圖片
今年七月,我有三門課要推出,包括一門實體課,兩門線上課,課程內容各有不同,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下文介紹,報名參加。 ※實體課 ★和諧方程式-深刻對話工作坊,台北,7/16(六)-7/17(日),9:00am-4:15pm,長耳兔心靈維度主辦 報名網址: https://www.accupass.com/go/lopwilldo20220716 簡介: 這是初階對話課,也是我與長耳兔今年合作的唯一一場。如果你希望人際關係更和諧,並能精準表達自己、了解對方,這兩天的工作坊將以豐富練習與詳細解說,讓你滿載於歸。 溫馨小提醒:在「Accupass活動通」訂購票券後,請記得兩天內付款,否則系統會視為無效票,並將票券釋出給後續訂票的人。請訂購後記得至您填寫的聯絡信箱查看繳費單信息。 ✓ 團報有優惠,請私訊長耳兔 ~ 歡迎糾團一起參加。 ※線上課 ★《情緒勒索》讀書會,07/10、07/24、08/07、08/21、09/18、10/02、10/16、10/30 ,週日早上9-12點,共8堂,台中市學習障礙協會主辦 報名: https://ldatc.neticrm.tw/civicrm/event/info?reset=1&id=72 簡介: 蘇珊.佛沃的《情緒勒索》(中譯本由究竟出版社出版)享譽國際20餘年,「情緒勒索」也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彙。但情緒勒索究竟是什麼?要如何避免對他人情緒勒索?又要如何拒絕他人的情緒勒索?我們將回到這本經典,用八堂課來細細品讀,慢慢演練,以蛻變自己的人際關係。 ★ 「自由書寫,讓心飛翔」工作坊,7/8、7/15、7/22、7/29,每週五晚上8:00-9:30,共4堂,馬來西亞薩提爾協會主辦。 報名: https://forms.gle/FrnvvNZFKNWai9Re7 簡介: 自由書寫是一種簡單卻威力強大的工具,你不需要喜歡寫作,也不需要有寫作基礎,就能輕易上手。 自由書寫可淺可深,可長可短,你可以只是用它來抒發情緒,也可以用它來尋找靈感、探索內在、認識自己、規劃未來。甚至,如果你練習得更久,還可用它結合靜心、冰山,讓自己的身心更自由,生命更寬闊。

至養護中心辦手續有感

圖片
父親走後將近兩個月了,我一直沒去養護中心辦理手續,連他們的電話都常沒接沒回。 過去六年,我儘可能不錯過任何一通來自那裡的電話。如今,則儘可能錯過。有點「報復」的意味,很幼稚。 其實,我心知肚明,我是在逃避內在的傷痛,能逃多久算多久。母親過世後,我也曾逃了三個月,不去交通大隊取回她出車禍的機車。 能逃去哪裡呢?那些傷痛就在我的內在,無論我逃到天涯海角,它都如影隨形,不曾遠離。 那就轉過身,好好面對吧。 週日下午,騎車去養護中山,這是一條我騎過上百次的蜿蜒山路,以往每次去看父親,心情都不一樣,有時興奮,有時擔心,有時平靜,有時害怕……。一樣的是,每次都看得到他。 從今往後,再也看不到了。 騎行於同樣一條蜿蜒的山路上,涼風習習,不僅腦海不斷浮現過往的片段,我的身體也有記憶,沿途的草木、屋舍、天空,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。越接近養護中心,我的胸口越是堵堵的,心情越發沉重,好像有顆不斷膨脹的石頭卡在那裡。 我一次次藉由覺察呼吸,讓自己回到當下,進而去與胸口沉重的感覺在一起。我知道,這是我實面對自己的時候了,哪怕再不舒服,都不要再逃避了。 來到養護中心,我來得早了,他們還在午休,我可以叫醒他們,但我選擇先在附近走走,繼續做功課,與不舒服的感覺在一起。 附近有一塊大草坪,邊緣的圍欄處可以居高臨下,遠眺整座城市。我很驚訝,過去六年,竟不知有此!每一次來,都心繫著父親吧。心想,如果早點知道有這個地方,如果能帶他來走走……。 但他還是不自由的,不是嗎?被困在養護中心,在困在小小的輪椅上,被困在功能萎縮、病痛糾纏的身體裡。 而今,父親已無須我牽掛了,他自由了,我也自由了。他可能比我更自由一些,我還被困在這具皮囊裡,有時還是會逃避,也還有許許多多的生命功課要面對。 父子和解的功課,我早就做完了。而父親老病與死亡的功課,我還沒走完呢,胸口這些不舒服的感受可以為證。 辦完手續,騎車原路下山,經過一座福德祠,我想起有次上山探視病癒的父親,他的精神狀態甚差,我衝擊甚大,在這裡大哭過。 停下車來,向祠內的土地公合十致意,感謝祂曾給我一片清淨地,讓我當時的悲傷得以自由流淌。 想想過去這些年,真不容易,而我竟然走過來了。

FB粉專直播預告: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4

圖片
 

免費線上講座:「學習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折」,5/26(四)19:00-21:00

圖片
為人父母大概是全世界最困難的工作,會有喜悅的時候,但更多的是挫折。如果你常感到挫折,甚至每天都在挫折,你並不孤單,大部分的父母都和你一樣。 身為父母,你會如何回應這些挫折呢? 告訴自己:「加油」、「沒事的」、「不要想這麼多」、「要相信自己」、「再努力就好了」……。 有效嗎? 如果有效,恭喜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。 如果無效,或許可以考慮調整方式。 不只父母會有挫折,孩子也有。孩子遇到挫折了,你會如何回應呢? 告訴他:「加油」、「沒事的」、「不要想這麼多」、「要相信自己」、「再努力就好了」……。 有效嗎? 如果有效,恭喜你和你的孩子。 如果無效,或許可以考慮調整方式。 如果你想嘗試其他方式,或者想讓自己有更多面對挫折的選擇,歡迎來聽聽我的這場線上免費講座:「學習與孩子一起面對挫折」。 時間是5/26(四)晚上7-9點,歡迎報名參加。 若有疑問,請洽主辦單位「泰山文化基金會」。 歡迎也把這個訊息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。

讀書筆記與線上讀書會預告: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,5/27(五)

圖片
我讀過許多談死亡的書,這本是寫得最不沉重,也最簡單易讀的。 因為不沉重,所以能一個下午就讀完。雖然簡單易讀,卻仍可讓人從中對死亡產生新的體會與思考。 書中有25個小故事,每個故事的表面是死,背面卻是活。 作者使用匿名「特掃隊長」,因為他的工作很特殊,負責清理死亡現場,尤其是清理獨居者死亡多日的現場,所以他看到的畫面往往血腥、恐怖、駭人。但作者下筆時,刻意避開這些,更多著墨在死者生前的生活,以及死者與委託者(家人、房東)之間的關係,這便賦予了死亡不一樣的意義。 其中一個故事,我印象深刻。 一位男性長者委託作者去清理兒子死亡現場。一般家屬或害怕,或悲傷,通常不會進入現場。但這位父親不只與作者一起進去,還一起清理,他的理由是: 「我已經無法為兒子做什麼了,就讓我做吧。」 這位父親一邊清理,一邊說著兒子的故事: 他的兒子從小個性柔弱,常遭同學霸凌,長大後,進入一家公司任職,因受不了激烈的競爭與複雜的人際關係,身心俱疲,從此將自己關在獨居的公寓裡,足不出戶,最後孤獨死亡,無人發現。 作者聽了,有許多感觸,但我覺得這些感觸並不深刻(書中的感觸往往如此),故事本身還比較深刻,能讓我們由「死」逆推回「活」,這便是書名所說的:「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」。藉由書中每個死亡小故事,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與調整自己的活法,這便是此書的價值所在。 十七世紀的法國作家拉羅希法寇曾說:「人無法當面凝視的,只有太陽與死亡。」這句名言後來常被引用,甚至作為書名,例如歐文.亞隆的《凝視太陽:面對死亡恐懼》,以及葛文德的《凝視死亡: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》。 上個月,我與學以致愛的夥伴林良晉老師對談《凝視死亡》,那是一本沉重的書,我中斷多次才讀完,果然難以凝視。 而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就容易凝視得多了,你可以一口氣讀完,亦可每讀完一個小故事便稍停片刻,思考自己可以如何活。 當然,你還可以來聽聽我與學以致愛合作的最後一場讀書會,我將與洪善榛老師對談此書。 九個月以來,我與學以致愛的九位夥伴對談九本書,這是最後一本了,歡迎各位來聽。

FB粉專直播預告: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3

圖片
 

讀書筆記:馮以量《你背負了誰的傷》

圖片
收到馮以量老師新書《你背負了誰的傷》的隔天,我正好有個線上讀書會,要講托勒《一個新世界》。 那次讀書會的進度是「痛苦之身」。備課時,我邊讀托勒,邊讀以量老師的新書,格外有感觸。 按照我的理解, 以量老師書名裡的「傷」,其實就是托勒說的「痛苦之身」。 「痛苦之身」指的是:過去殘留至今,未曾處理的情緒傷痛。 痛苦之身的來源很多,其中之一是原生家庭。 每個人都在原生家庭受過傷,或大或小、或多或少的傷,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去怪罪、怨恨原生家庭,因為包括我們,也包括我們的爸爸媽媽,以及我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等,都在原生家庭受過傷。傷痕累累的父母,是很難不傷害自己孩子的,這些代代相傳的傷害,便形成了以量老師新書中所說的「 代際傷害 」。 這些傷害都是出於無意識,一如阿迪亞香提說的:「沒有人會在美好的一天醒來,處於一體和美妙的生命狀態,然後選擇去做一些糟糕透頂的事。」 面對這些源自原生家庭的傷害或痛苦之身,我們可以如何做呢? 一,不再背負父母的傷痛(或痛苦之身) 。 以量老師在新書中,以幾句話扼要概括: 「我是我,我爸爸是我爸爸,我媽媽是我媽媽。我們三個人各自擁有各自的命運,誰也不欠誰的,誰也不該背負著誰。」 這樣做,並不是丟下父母不管,而是以「陪伴」取代「背負」。以量老師舉例: 「背著父母,是我們要為他們的喜怒哀樂負責。陪著父母,是我們尊重他們擁有屬於他們的喜怒哀樂,可是有我在陪著。」 但對某些為人子女者而言,這還是太難了。以量老師很體貼,提供了更退一步的建議: 「你辦不到,沒有關係。」「要背著父母,或陪著父母,都是種選擇,也都被允許。」 「或者未來有那麼一天,當你的成年孩子想要背著你的時候,至少你可以選擇說:『孩子,不用,爸爸(媽媽)自己會走路。』」 二,為自己療傷止痛。 這是我們可以給自己,也是給世界最珍貴的禮物。 療傷止痛、瓦解痛苦之身的方式很多, 薩提爾模式 ,或者托勒所說的 「臨在」 ,都曾讓我受益良多。 當然, 眼前有個更簡單的選擇:從閱讀以量老師這本新書開始。 以量老師的文字溫暖而真誠,這本書裡,有他自己的故事,也有他人的故事,文字看似簡單,卻有動人的力量。在那份感動中,我們的渴望被連結了,也開始被療癒了。

FB直播預告: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2

圖片
 

答問集4:為何免費分享《直捷之道》?

住在美國的朋友傳來訊息,對於我以直播分享《直捷之道》感到好奇:明明這些內容皆可收費開課,我卻免費無償分享,為什麼? 是呀,為什麼? 原因很單純,為了遵守書中的教導。 阿迪亞香提在〈前言〉兩度提到「利益眾生」,我當初閱讀時,便被深深震動。例如這段: 「不要懷著想獲得什麼的想法,或帶有自我為中心的目的;相反的,你要為了揭示真相和一切眾生的利益,而帶著最深的正直與最誠摯的投入來進行這些練習。」 要做書中這些練習,標準好高呀,要如何「利益眾生」?我更是一點頭緒也沒有。但我被阿迪亞香提的情懷感動了,一直將這四字放在心上,每天如常練習《直捷之道》。 練習到第九課時,父親走了。那天半夜,我請禮儀公司開車載著父親大體回家看看。途中,我對周平說: 「這幾年,父親一直是我心中最大的牽掛。現在他走了,或許是我可以將所學利益眾生的時候了。」 說來可笑,在別人眼中,我目前從事的是助人工作,但我其實很少以助人工作者自居,做這份工作,只是為了養活自己,如果能「順道」幫到別人,那很好,但那並非我的初衷。我從未想過要「利益眾生」,也不覺得自己有此能力。 父親走後,我開始想做些「養活自己」之外的事。能做什麼呢?心中還是沒譜,只能每天如常靜心,如常練習《直捷之道》。 緣分如此奇妙,4/21早上,我偶然在FB發文,分享自己已將《直捷之道》的29個練習都做過一次。幾位朋友在貼文底下留言,說她們已買了書,但是看不懂。我很驚訝,居然有人對此書有興趣?更驚訝的是,有位住在對岸的朋友,居然也從博客來訂書了。 感動之餘,我突發奇想:不如就與有興趣的朋友,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吧? 對此,我其實曾有疑慮:萬一沒多少人想練習,怎麼辦(畢竟這領域如此小眾)?直播的「效益」不就降低了嗎?我會不會在做白工?…… 此時,阿迪亞香提的提醒,再次浮上我的腦海: 「不要懷著想獲得什麼的想法,或帶有自我為中心的目的;相反的,你要為了揭示真相和一切眾生的利益,而帶著最深的正直與最誠摯的投入來進行這些練習。」 這段文字消除了我的疑慮,當天下午,便決定一試。 儘管還是得養活自己,還是需要開一些付費課程,但我期許自己,無私、無償地分享我對《直捷之道》的體會,以不負阿迪亞香提寫書的初心,亦聊表我對他的感謝。 這個過程,也是很好的覺察練習:我是否又以自我為中心了?小我是否回來了?練習與分享時,我是否足夠正直?有否懷著最誠摯的投入? 我當然希望有更多

讀書筆記:容曾莘薇《青草地上的薩提爾成長模式——心理輔導理論篇》

圖片
收到Grace(容曾莘薇)老師跨海贈書。 台灣的朋友可能不太認識Grace老師,她是香港、馬來西亞等地的薩提爾模式重要推手,投入該領域已34餘年。 34年是什麼概念呢?34年前,1988年,薩提爾女士在太平洋彼岸過世,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香港,Grace老師開始接觸薩提爾模式,這似乎冥冥中意味著傳承。 我很幸運,與Grace老師有一面之緣。那是2018年6月,我到馬來西亞帶工作坊,時值薩提爾逝世30週年,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舉辦一場紀念座談會,我這個後生晚輩忝列其中,竟有機會與Grace、李崇建兩位資深前輩同台對談,那是一次太難忘的經驗,我至今仍保留當時的海報與照片。 這本《青草地上的薩提爾成長模式——心理輔導理論篇》,是Grace老師今年2月剛出版的新書,是她浸潤薩提爾模式30餘年的心血結晶。 我讀過不少相關書籍,對於我學習薩提爾模式皆有幫助,Grace老師此書篇幅雖短,卻自有特色。 例如,她以自身厚實的學養,清晰、扼要的文字,闡述了薩提爾模式的基本概念、理論架構,也分享了她從薩提爾獲得的啟發。 薩提爾提出的"congruent",有各種中譯詞,我在台灣較常見到的是「一致性」,Grace老師在書中則翻譯為「一致三贏」、「真誠一致」,這使我對"congruent"有新的思考。 但如果要說對我衝擊最大的,則是書中還原、豐富了薩提爾「人」的一面。 面對原生家庭時,薩提爾建議我們,要從「人」的角度去看父母,而不只是用「父母」這個角色來看他們。 而隨著薩提爾離世越久,她的影響力越大,我們很容易只從「大師」這個角度去看待她,忽略了她也是一個「人」。 Grace老師此書第一章,以年表的形式、飽滿的細節,邀請我們也以「人」的角度來看待薩提爾。許多細節,我是第一次知道。 例如,薩提爾在20歲大學畢業後翌日,即搬離家中,此後20年不曾回家。48歲時,母親去世;55歲那年,父親也走了,她在父母過世前,才分別與兩人復合。可見與父母的糾結,雖是家族治療大師,也仍是不容易的功課。 能與父母和解,不意味著能也與其他家人和解。薩提爾終其一生,都自認遭妹妹排斥(但妹妹始終不覺得與她有任何嫌隙),以致於臨終前,她要學生去通知她的家人,獨獨遺漏了妹妹。「當她意識到這一點後,她嘆了一口氣,這個信號可能反映了她深深的遺憾,這可能也是她還未學會的人生功課之一」(頁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