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19的文章

半夜的電話(一)

凌晨一點半,手機鈴聲響起,我在睡夢中醒來,看了手機螢幕,是養老院打來的。由於剛醒,感官尚未完全恢復,手機那端講的話語,我只聽懂「血壓過低」、「要送哪家醫院」兩個句子。但這已足夠,我給出了醫院名稱。 結束通話後,我的思緒紛飛,難以入睡—— 怎麼我剛開始寒假與年假,父親就住院了?這是養老院第二次凌晨打電話來吧?昨天才去看過父親,他還好好的,怎麼就這樣了?小姑託我拿一袋自種的橘子去養老院給父親,今天還要帶去嗎?父親現在的情況如何了?這個時候坐上救護車,會不會太冷?我當下能做些什麼嗎?…… 起身在房裡坐了一會兒,回到呼吸,回到當下,回到自我。 也回到如常。 再次回到床上,不久,便睡著了,一覺到天亮。 回想這幾年,父親頻繁住院:曾兩度在我出國時住院,曾兩度在過年期間住院,曾兩度在凌晨時分住院,也多次在我放長假時住院,亦常在我工作時住院……。 結論是:父親年紀大了,任何時候,都有可能住院。這不是我能控制的,只能如常以對。如果將這類事件視為問題,那麼永遠都是問題;如果當成是機會,每次都會是練習如常以對的機會。 中午過後,到醫院看父親。他的精神不錯,說話還算清楚,只是還有些發燒。他急著想出院,我幫他去問了醫護人員,沒這麼快呢,除非有奇蹟出現,不然他恐怕得在醫院過年了。那麼,他就是第三度在醫院過年了。 醫院裡自有人照顧他,家屬無須另請看護或自行照顧,這是我指定這家醫院的原因。我深愛父親,我也希望自己能多陪伴他,但我也有我的生活、人生要過。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去?是大多數子女都會遇到的功課,一份甚為不易的功課。我的選擇是:如常以對。 晚上撥了電話給小姑。我昨天到養老院看了父親後,才去她家小坐呢。她聽到兄長住院的消息,先是一驚,繼而安穩下來,勸勉我該怎麼生活,就怎麼生活。小姑與我家關係密切,這幾年目睹了我家的各種變故,她似乎也漸能如常以對了。

夜訪貴人1

這兩日的新竹天空,我猜想,是霧霾,不是霧。 入夜後,是霧霾還是霧?已不重要了。工作坊結束後,回到飯店,稍作休息,學弟開車來接。他說,還是那輛車。但我不確定自己還記得。 掛了手機,下了樓,竟一眼就認出車牌號碼,無數回憶湧上。的確,還是那輛車。 我們一起去接老師——我生命中的貴人,也是這日的壽星。多年沒來,我不識得路了。遙想幾年前,懷著忐忑之心,獨自前來老師的新住處「請罪」,想向他解釋:我為何沒能堅持下去?為何要轉行?轉的是哪一行?……豈知一開口,再多解釋都是多餘,因為那些都是我給自己定的罪,我想像出來的罪。老師唯一在意的,與我父親在意的一樣:你現在過得好嗎?收入穩定嗎? 是啊,他既是我的老師,也如同我的父親。十五年前,我三十歲,失業多時,窮途末路,是他給了機會,讓我得以重生。恩重如山,難忘亦難報。 到了老師家門口,我下車候著。在兩位學弟的陪伴下,老師拄著柺杖,緩緩步出電梯。我剛知他的近況,因此第一句話便是笑問:「老師,好久不見,聽說你身體微恙……。」不等我說完,他便佯怒一聲:「唉呀,別說了!」 這個聲音,這樣的說話方式,我再熟悉不過了。不知在他眼中,我也還是那個熟悉的人嗎? 至少在我眼中,我還是那樣的自己——在壽宴上,我還是那個孤僻的、寡言的、邊緣的人。三桌都坐滿了人,除了後輩與家眷,絕大多數我都認得,但我感覺自己跟他們更疏離了,更無話可說了,我簡直從邊緣人變成了局外人。儘管我如今很會對話,但對話的前提是好奇。我對他們一無好奇,因此我照舊選擇,沈默。 甚至,比以前更沈默了。 同時,也比以前更自在了,因為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,不要什麼——我是來看老師的,而我看到了。我得到我要的了。 壽宴結束後,我很高興自己有機會陪著老師回到他的住處。在車上,我猜想,窗外的天空是霧霾,不是霧。但那真的不重要了。 十五年前初遇時,老師剛過半百;十五年後的今天,我也快五十了。時光呀,時光……

臨終關懷書單

最近在讀的書是《臨終習題——追尋更好的善終之道》。書中提到,美國臨終研究計畫的贊助者是索羅斯。此公是有名的金融巨鱷,我對他的印象並不好,對於他會花大錢贊助這個計畫,感到驚訝與不解。 作者很快就給了我答案,她說:「我發現,慈善家會發心致力於臨終關懷,幾乎都是因為自己父母有痛苦的死亡經驗。」 就像我為何會在這個年紀讀這種書呢?因為母親臨終前曾在加護病房待過二十幾天,我開始關注這個議題,並持續閱讀這類的書,《臨終習題》之外,還有《凝視死亡》、《當呼吸化為空氣》、《困在大腦裡的人》、《當我們撞上冰山》等等。 而在父親進入養老院後,我開始關注長照議題。 這些議題原本距離我十分遙遠,突然不請自來,近在眼前了。 當然,更迫切的是面對自己。因此,我這幾年開始接觸身心靈,並且身體力行。 因為迫切,所以學得很快。 在工作坊裡,我也特地以一位學員的遭遇為例:我認識他才半年,但是他學習對話、靜心,進展異常神速,因為他的人生遇到了重大困難,這個困難讓他「痛苦得不能再痛苦了」。 這也是阿迪亞香提那本書想強調的——《受苦的力量》。我在許多人身上都看到了受苦帶來的積極力量,生命往往大轉彎,從往外求轉而向內求,或者從關注這些領域轉於關注那些領域。 夜間無事,拉雜寫了一點瑣碎的感想。文中提到的幾本書,或許可給對臨終關懷有興趣的朋友參考。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