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23的文章

新書預計11月出版

新書正在出版社如火如荼後製中。在一些朋友眼中,這本書來得太晚,早就該寫了。但近來越發覺得,這或許是最好的時間點,套句我的學長林俊男的口頭禪:「一切都剛剛好。」 那天在工作坊巧遇崇建,他問我:「我們認識多少年了?」我想了一下,正好30年呢。再仔細一想,我們認識的每十年,都會發生一件特別的事。 第一個十年,也就是2003,我到全人中學找他,當時我們已八、九年沒見了。 2013是第二個十年,他推薦我去參加薩提爾模式工作坊。 今年是第三個十年,在他念叨多年後,我終於寫了一本書。 而這本書,不僅寫於我學習薩提爾模式十週年之際,也適逢薩提爾女士逝世35週年,謹以此書,表達我對她的尊敬與感謝。 這一切,都剛剛好呢。 這本書不是在寫薩提爾模式,卻常會寫到它對我的影響,如果沒有它,我能否走過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?很難說。 在我學習薩提爾模式一年後,母親出了車禍。九年前的這段時間,母親正在加護病房,我們一家正在承受巨大衝擊。對父親而言,那顯然是一次嚴重的心理創傷。而心靈的傷,身體會記住,父親原本最擅長開車,突然不會開了,身體健康也每況愈下,最後只能在養護中心走完餘生。 我當年也受到重大衝擊,最終能走出來,並不是我有多堅強,而是在我最脆弱的時候,有薩提爾模式、托勒與崇建接住我。 這幾年,不時會收到同一個朋友發來的訊息,她每次都問同一件事:如何從父母過世的傷痛中走出來? 她一直走不出來。但這不是她的問題,要走出喪親之痛,本來就不容易,而每個人所需時間也不同,我只是非常幸運,在前一年就接觸了薩提爾模式。 我父親就沒有這麼幸運了,但他因為兒子的幸運,而迎來了與18年不說話的兒子和解的契機,這未嘗不是另一種幸運。 人生的機緣、際遇,真是難測呀。 這本新書,寫的就是我這些年的生命故事與改變歷程,而那些看似難測的機緣與際遇,背後卻隱隱然有一些線索可尋。 書中的部分故事,有些朋友可能聽我講過,或在我臉書看過,或從我的有聲課程「用30天重新愛上自己」聽過,但有更多內容都是第一次披露,因為我不想只是複製貼上,我想寫得更完整,更細緻,更有脈絡些。 記憶是很不可靠的,為了寫這本書,我遍尋以前留下的文字記錄,赫然發現許多早已遺忘的往事。例如母親車禍後,我竟曾密集寫過不少東西,包括第一時間所受的衝擊,如今重看,眼眶仍會泛淚。 這類內容,也會放進書中。 當初會寫那些文字,並非為了日後出書之用(當時也不覺得有出書的價值

閱讀筆記:《喚醒老虎》

從去年初到今年初,我曾飽受疼痛之苦,嚴重時,左腿不良於行,做了各種檢查,皆找不出原因;嘗試過各種治療,亦僅有短暫效果。有一陣子,常要拖著劇痛的左腿,到台北錄製有聲課程「用30天重新愛上自己」,那真是無比折磨的經驗。 今年初,我將讀過的所有身心靈書籍重翻一次,希望找到解方,最後,竟在彼得.列文的書中得到答案:原來,許多疼痛都來自於肌肉緊繃。 茅塞頓開後,我花了許多時間,仔細覺知自己的身體,找到緊繃的根源,再搭配瑜珈、動中覺察等方式,鬆開緊繃的肌肉,說也奇妙,疼痛從此解除,我又可健步如飛了。 這已不知是我第幾次從列文的書中得到重要啟發了。 列文是壓力、創傷、疼痛方面的國際權威,我是從崇建那裡知道他的,讀了他的《解鎖》一書後,大為驚艷,又找來他的另兩本書《免於疼痛的自由》與《不再受傷——孩童創傷預防指南》,每本都讀過多次。唯一遺憾的是,他的《喚醒老虎》繁體中譯本已經絕版多時了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台灣的采實文化出版社,竟在這個月重新出版了《喚醒老虎》。拿到書後,我立刻讀了兩次,愛不釋手。列文的書涉及各種專業知識,並不易解,《喚醒老虎》可能是其中最淺顯易懂的,先從這本書下手,再讀其他,會較有幫助。 壓力、創傷與疼痛,幾乎是每個人一生中無法避免的,知道它們如何形成?如何預防?如何自救?是刻不容緩的事。儘管治療創傷仍需求助專業治療者,但我們仍可藉由認識創傷,學習減輕壓力、緩解疼痛,來為自己謀求更幸福的人生。列文的書,即是這方面的經典,也富有實用性。 《喚醒老虎》的重新出版,我認為是台灣出版界的年度盛事。且其譯筆流暢、字大悅目,太值得一讀,特此推薦。

學員回饋:如何安頓焦慮的情緒?

應新北教師會之邀,開學前去帶了一場教師研習,分享幾種安頓內在的方法,事後收到多位老師的回饋,其中一位老師描述自己練習的過程與收穫,寫得相當細膩、完整,她提到自己過往的困擾,恐怕不少人也有類似情形,徵得她的同意,分享如下,以供更多人參考。 ___ 羅老師您好!我是8/16參加新北教師會舉辦的「好情緒,師生都幸福」研習課程的老師,我想與您分享研習後的收穫。 再過不久就要開學了,最近會利用時間備課,但是還沒有備完,因此,每每想到此事,心裡就會出現:糟了!事情還沒有完成,沒有完成可能會有不好的結果。當這想法一出現,心裡就會升起焦慮、不安、恐慌、糟了等情緒,身體會感覺像在跑,要趕快跑去做些什麼事,不然會來不及。 事實上,我並非完全沒有開始備課,只是還沒有全部做完。像這樣因為準備工作未達到自己設定的標準,或是有時甚至已經做好,還是一直擔心哪裡遺漏了,所以準備好的物品我會檢查了又檢查,總是不放心,總是擔心哪裡因為沒注意到、沒想到而遺漏了怎麼辦? 這樣的情緒讓我覺得困擾,因此早上七點多,我試著用老師教的方法,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下,開始練習呼吸靜心。當我閉上眼睛,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,慢慢的感受著焦慮帶給我的感覺,這感覺很不舒服,讓我有點想逃走,但是我還是繼續保持覺知,不久腦中閃過一個畫面:國中時期,因為忘記帶考卷怕被處罰的往事。 我把注意力放在這件往事,我感覺到當時的我充滿了恐懼、擔心,因為怕被老師處罰,除此之外,還有羞恥感,因為我猜想那些成績好的同學,看我被處罰一定會竊笑,一想到她們嘲笑的表情,就覺得丟臉,頭就想低得更低。事實上,當時同學並沒有嘲笑我,是我自己想像出這樣的畫面。 我嘗試著與情緒待在一起,一次又一次緩慢的深呼吸,沒想到焦慮的情緒竟然奇妙的逐漸減少,當我睜開眼睛站起來後,感覺身體變輕盈,雙腳也不再沉重了。這次的體驗讓我相信情緒真的會來也會走。 老師說負向情緒也有資源,因此,呼吸靜心覺察情緒練習後,我接著拿出筆記本試著想想並寫下焦慮、擔心可能帶來的資源是什麼?我想到因為焦慮、擔心事物沒準備妥當,讓我事前會更加謹慎,會再三確認,這樣我的失誤率就降低了,所以焦慮、擔心帶給我的資源是謹慎。今後,我想我可以善用謹慎的資源,事前列好清單,事後逐一核對以減少焦慮。 謝謝老師8/16在新北教師會研習時,分享好用的安頓情緒工具,讓我有方法走出困擾已久的唯恐出差錯的焦慮感。

閱讀筆記:《青草地上的薩提爾成長模式——心理輔導實務篇》、《薩提爾改善家人關係的溝通模式》

圖片
我學習薩提爾模式10年了,薩提爾模式重視體驗性,只是聽講或看書,效果十分有限,最好的方式,是到工作坊體驗,再回頭看書,可收相得益彰之效,我自己就是如此深入學習薩提爾模式的。 我讀過許多薩提爾模式的書籍,最吸引我的有兩種:一種是這個領域的大師所寫的書,例如薩提爾本人,以及她的弟子、再傳弟子,例如葛莫利、貝曼、成蒂、Grace等人,他們的著作我都細細讀過,並且每隔一陣子就會重讀一次。 Grace(容曾莘薇)老師於去年出版《青草地上的薩提爾成長模式——心理輔導理論篇》,我便曾細讀數次。今年,她又出版了《實務篇》,我有幸於上個月得到贈書,讀得很慢,因為字裡行間有太多值得品味、思索之處。 一來,Grace老師是香港人,她的用字遣詞與台灣習慣的行文方式頗有不同,我需要放慢閱讀速度來消化、理解。 二來,Grace老師浸潤薩提爾模式長達三十餘年,早已發展出自己的體會,我常被她的新見解震懾住,不禁要停下玩味。 三來,書中常引用薩提爾其他弟子的說法,這在台灣較不易見。台灣較熟悉的薩提爾弟子是貝曼與葛莫利,事實上,薩提爾尚有其他傑出弟子,他們對薩提爾模式的理解,在Grace老師的書中屢被引用,這是我在閱讀時最感興奮的。 Grace老師的書在香港出版,在台灣頗不易得,但在大馬,應可於「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」買到,很值得專業助人者,以及已有基礎,想深入學習的人一讀。 除了大師著作,另有一類的書籍也很吸引我,那就是其他領域的專家如何理解薩提爾模式?這方面近期的代表作,是史蒂夫・安德列斯的《薩提爾改善家人關係的溝通模式》。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強調薩提爾的「魔法」,中文書名沒有翻譯出來,有點可惜,但內容依然然紮實可讀,富有啟發性。 作者安德列斯的專業是NLP(神經語言程式學),卻寫了這本研究薩提爾模式的書,顯然是受到他的老師,也是NLP的創始人理查.班德勒的影響。 由於薩提爾在心理治療上太有開創性,她在生前就備受矚目,許多其他學派的開創者都曾與她交流,或向她學習,對她在家族治療時施展的「魔法」深為著迷,大家都想知道:她究竟是怎麼做到的?曾有一說,薩提爾的「魔法」是學不來的,但薩提爾自己並不如此認為,許多人也努力想學習她的「魔法」。 這本書,便是這種嘗試的成果。 作者詳細分析了薩提爾在與個案琳達談話過程中所用的手法,由於作者的本行是NLP,他的解讀有時並不太符合薩提爾模式,但薩提爾模式本來就是個

閱讀筆記:《現在這樣就很好——55種告別心累的治癒方式》

圖片
《現在這樣就很好——55種告別心累的治癒方式》(平安出版社) 這是一本由日本心理諮商師所寫的可愛小書,內容有著典型的日本風格:圖文並茂,能將深奧的理論,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呈現,有些句子令人會心一笑。如果你容易胡思亂想,或者對自己很嚴苛,這本書會很紓壓。 ____ 「給笑不出來的自己一個大大的OK。」 看到這句話,本來不笑的我也忍不住笑了。 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場工作坊,一位女老師下課時來問我問題,從頭到尾,她都保持僵硬的笑容。最後她才告訴我,從小媽媽就訓練她,要時時刻刻保持笑容,多年下來,她笑得好累呀,但她已經不知道要如何不笑了。 如果這位女老師有看到這篇文章,希望她已能慢慢在不想笑的時候不笑,並且能逐漸接納不笑的自己。 ____ 我從小就是容易緊張的人,尤其是上台講話這件事,我緊張了數十年。 直到學習了安頓內在,能接納緊張,我才逐漸能不緊張,這實在是很弔詭的事。 要如何接納緊張呢? 「如果無法落落大方,就堂堂正正地緊張不安。」 這句話,深得我心。 ____ 你是個容易後悔,或者很怕後悔的人嗎? 容易後悔的人,總是希望能做出不會後悔的決定。很怕後悔的人,往往在做決定時猶豫不決。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,或許是因為太執著於用「對錯」的二分法,來看待多元的世界與豐富的自己了。 「尊重那時候覺得那個選項好的自己。」 我深深被這句話感動到了。 ____ 我這樣說,會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? 你可能是如此善解人意的人,但善解人意到讓自己感到困擾,這就得不償失了。 「話在說出口之前是屬於自己的課題,而是否困擾是對方的課題。」 這對於我這種不怎麼善解人意的人,也是很大的啟發呀。 ____ 有些人活得很辛苦,並不是因為物質生活匱乏,而是太用力在過生活,認為凡事皆一定要全力以赴。 「做得到,並不表示你非做不可。」 適度放過自己,才是愛自己。 ____ 每個人都值得活得更好。 這本小書沒有長篇大論,沒有深奧學理,很適合在「活得好累」時,隨手翻翻,輕鬆讀讀。

交稿有感

這些年,崇建給我的建議,我大多接受了,唯獨出書一事,他不知勸過我多少次,我始終無動於衷。 因為我有心魔。 其他朋友也勸我出書,甚至有馬來西亞的朋友願意幫我出版,那是2019的事了。 雖沒出書的意願,卻有時會在與朋友的閒聊中提到:我打算在第二本書裡寫這個,在第三本書裡寫那個……。 第一本呢? 而後,竟然有出版社前來邀書,這是我從沒想過的事。 最奇妙的是,他們邀書的方式,讓我在無形中跨越了部份心魔,決定一試。 我真是個幸運的人。 但我也很努力呀。 上週交出最後一批書稿時,比預定的截止日早了一週。 在這方面,我是很有紀律的,說好每個月產出幾篇,就是幾篇,這大概源自於寫碩、博士論文時的自我訓練。 五月中到六月中,我給自己放了一個月的假,在那個月裡,我一個字都沒寫,也沒想。 連放假時,都這麼有紀律! 唯一的小閃失是收假後,心忘了收回來,進度一度落後著。 為此,從不帶筆電出遠門的我,破例帶到馬來西亞,只為了趕進度,還真趕上了。 最後,不只如期,還提早交稿。 書再過一陣子會出版,應該會是一本很好看的書。 感謝這一路以來幫助我、支持我的人,謝謝你們。

閱讀筆記:《情緒留白》

圖片
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 家人希望你常回家,與他們團聚,當你拒絕了,他們便用矛盾的語言,一方面說:「你難道就抽不出空回來看我們嗎?」一方面又說:「如果不想回來,就不要勉強自己。」軟硬兼施,要你答應。 等到你答應,且真的回家了,他們卻只是在做自己的事,與你沒有太多交流,你心裡不免納悶著:「那要我回來做什麼呢?」 在《情緒留白》(遠流出版社)這本書裡,我看到作者麥特.坎恩運用「保留空間」的方法,來應對這種情況。 有一次,坎恩又在母親的情緒勒索下回家了,家人的互動一如往常冷淡。 母親問他:「你四月會回來嗎?」 請注意他母親的語言:如果是在徵詢他的意見,理應允許他可拒絕。 然而,當坎恩拒絕了,母親立刻憤怒地說:「你知道,我們要求不多,你好歹也更積極一點參與家族活動。」 這次,坎恩並沒有受母親情緒的影響,他說:「我的行程一年前就定好了。」 「我真是氣到不知道講什麼!」母親拉高音量。 坎恩這次沒有屈服,也沒有試圖獲得母親的認可來定義自我價值,只是簡單地反問: 「每次我回來,妳和我互動都不多,為什麼現在會因為我不能回來而不高興呢?」 「我就是喜歡讓我的家人聚在一起,這個理由你滿意嗎?」母親咬著牙說。 坎恩依舊沒有退縮: 「大家能聚在一起,這真的很好。可是情況早就改變了,我們已經沒有住在一起,我也不再是妳的小寶貝了。如果妳覺得我忙碌的工作行程是在拒絕妳,那我很遺憾妳這樣解讀我的選擇。」 這不是以往的坎恩會做的事,直到他領悟到「保留空間」的重要,並且在生活中不斷練習,他才有辦法為自己做出如此勇敢、負責的決定。 而他所謂的「保留空間」,不僅是在人我之間設定界線,保留「有形」的空間,更重要的,是為自己保留「無形」的空間,也就是這本書名要傳遞的「情緒留白」——讓自己不再習慣性地,在第一時間就受到對方情緒的影響,並且給出情緒化的反應。 這不是容易的事,卻也不是不可能。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十大心法,幫助我們先與自己和解,再與他人連結,這與我學習薩提爾模式頗多相通之處。我已讀了三次,每次都有不同體會,也推薦給想與自己、他人關係更和諧的朋友。

父子共讀的美好景象

到遠方帶工作坊,也到朋友家小坐。朋友有兩個孩子,都是活潑的男孩,一整晚都在打打鬧鬧。見到朋友忙進忙出的,我有些驚訝: 「你們好像沒讓孩子使用手機或平板?」我見到許多家庭為了讓孩子安靜下來,很早就餵養孩子3C。 朋友說,孩子在學校還是會用到平板寫功課,但在家裡,孩子是沒有3C可玩的。 我指著兩個正在鬥嘴的孩子,笑說:「那你們要付出的代價可不小呢。」 「如果現在就讓他們用3C,以後的代價更大呢。」朋友一邊處理孩子的事,一邊回應我。 我聽了,為之肅然起敬,同時也想起前一天在餐廳看到的情景。 當時,有個家庭正為了孩子不願放下手機好好吃飯,鬧得箭拔弩張。我專注看著事態發展時,另一對父子翩然而至,在我的視線內坐了下來,男孩大概只有3、4歲。父子點完餐後,男孩便離開座位,往另一個角落走去。我好奇地望了過去,原來這家餐廳有個圖書區,孩子是過去看書的。 過了一會兒,父親也跟了過去,和孩子一起看書。 這幅景象太美,我忍不住留下他們的背影。 這次去帶工作坊,主題是「從接納自己到接納孩子」,我心有所感,即以上述所見作為開場,解釋何謂接納與不接納。 只是接納需要體驗,我用言語解說,並無法帶來體驗,往年我來此帶工作坊,或用冰山,或用靜心,或用對話練習,以增強體驗效果,但這次我選擇了自由書寫,帶學員運用各種書寫工具,搭配不同書寫主題,連寫兩天。 工作坊結束前,有位學員的分享非常有趣,她說:第一天,她對於我只是讓她們寫寫寫感到困惑,因為她是來聽我講的,不是來寫的。但到了第二天,她開始體驗到自由書寫的魔力了,也願意回家後繼續練習,或許無法像在課堂上每次寫15分鐘,但她願意有空時就寫個5分鐘、10分鐘。 我聽了,有些感動。 之前帶自由書寫課,無論是線上或實體,常會有少數學員提早離開,因為這門課需要時間浸潤其中,才能體驗到自由書寫帶來的好處,但他們等不及了,他們需要立竿見影的方法,而我沒有能力提供。看著他們提早離開的背影,我覺得可惜,但同時也佩服願意留下來的人。 這週日(8/13)高雄場的「自由書寫工作坊」,行前通知已寄出,有報名的朋友請留意信箱。目前有幾個名額釋出,歡迎尚未報名的朋友也來體驗。 ★自由書寫工作坊,8/13(日)9-16點,高雄 報名→ https://forms.gle/GEkEb53X9DfrB9kx8 ★自由書寫工作坊,8/20(日)9-16點,台中 報名→ https://for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