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心共修會雜感

週末兩天,閉關去了,半年前就規劃好的「靜心共修會」。當時,尚不知新書會在這個時候出版,也不知會搬家,而且是搬到很遠的地方去。

所以,第一個面臨的問題竟是:晚上要住哪裡?
刻意在時間快到了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,讓焦慮成為創意的泉源,結果還真想到頗有創意的答案:借住在一位我敬重的親戚長輩家。
這是以前完全不會想到的選項,我只會考慮要住在哪個朋友家。這次選擇在長輩家住兩晚,對我而言意義重大:聽他講述我父母與家族的往事,而我也適時運用對話,問出更多細節,我感覺到自己與父母,與這位長輩,也與整個家族有了更多連結,而這些連結,也帶來更多對愛與接納的深刻體驗。
自從十年前讀了湯姆.布朗的《追蹤師》系列,我便熱愛起各種生活實驗,這次的靜心共修會,便是我最新一次實驗。跟以前的實驗最不同的是,我還找了一群人一起來實驗。
兩天的靜心共修會,沒有任何課程或靜心教學,各練各的,每天靜靜坐著6-7小時,什麼都不做,只是專注在當下。
當然,實際上不會坐那麼久,餓了想外出用餐,累了想躺下來休息一會兒,皆無不可,想先離開也可以,自由得很。
唯一不自由的是:禁語、禁帶手機。
禁語對我來說一點都不難,如果不是從事目前這個需要常說話工作,我可以一週甚至更久都是靜默著。
禁帶手機就比較刺激了,跟忘了帶手機完全不同,這也是這次生活實驗的重點。
「會有人參加嗎?」這是許多朋友聽聞這個規定後的第一反應。
的確,我收到一些信,他們想參加共修會,但希望能帶手機去,因為需要用Google地圖找路,也需要與家人聯絡等等,但他們保證到了場地會關機或靜音。
我一概不近人情地拒絕了,因為這個靜心共修會的重點之一是「放下」,需要有意願暫時放下對手機的重度依賴。
最後,依然有十多位報名參加,他們願意和我一起投入這個很具挑戰性的實驗。
十多位也是我理想中的人數,不會太擁擠,想要躺下來休息,或站起來練習慢步經行,都不會影響其他人。
身為主辦人,我更需以身作則,遵守所訂的規則。由於要出遠門,借住長輩家,共修會前一天中午便動身了,一出門立刻感覺到焦慮:沒有手機與手表,我不知現在幾點幾分!
接著一路上,不時冒出新的焦慮來,實在太刺激了,同時也是非常棒的練習,讓我有更多覺察,並看見更多可能。
直到當天晚上,焦慮才逐漸平息,接下來兩天,沒有手機在身根本是一大享受。
來參加共修會的夥伴也回饋我,不帶手機的體驗非常棒!
除了不帶手機,這次共修會的另一個重點(或挑戰)是:每天靜靜坐上幾個小時,什麼都不做,只是專注在當下。
這可能是全世界最困難的事,很高興連同我在內,共有10人堅持到最後。
我雖然靜心10年了,但從來不曾一天靜心這麼久,如果不是因為這次有一群夥伴一起練習,再加上我是主辦人(不能中途落跑),以我那麼容易放棄的個性,大概很難堅持到底。
過去兩天,我都提早40分鐘到教室,每天靜心6小時,偶爾打個瞌睡,絕大部分都能專注在當下。過去十年,我每靜心20-30分鐘,就會腿麻到疼痛難耐,需要換腿。意外而神奇的是,這次在第一天中午的某次換腿後,腿就不再麻了,不知是何緣故,也不去臆測原因,總之,欣然接受這個禮物。
每隔一陣子就做一次生活實驗,能讓我重新思考生活與生命的意義,這次靜心共修會亦然,很感謝有一群夥伴共同參與,幫助我在靜心這條路上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