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寡言的長輩或小孩對話,需要多些好奇與封閉式問句

我的父母喜歡聽老歌,父親聽閩南語,母親聽國語,我自小也跟著聽了不少。大學時去KTV唱歌,班上同學對我選的歌常感不解——那不是我們那個年代的歌呀。

什麼叫做「我們那個年代」?無非是青春少年時,那時喜歡的歌,通常一輩子都喜歡,都難忘。

我也唱我那個時代的歌,只是多了父母親他們那個時代的歌,讓我跟他們有更多連結。我日後能與父親和解,與此不無關係。

那麼父親呢?他為何會喜歡閩南語老歌呢?那也是他青春少年時的歌嗎?對此,我一向竟無好奇。

早上帶著新坐墊去看他,我們一起聽老歌,偶然聽他提及他最喜歡的還是文夏,我心頭一動,心想:不如來個簡單的對話吧。

「爸,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聽文夏的?」

「年輕時。」

父親的回答總是短短幾字,而且語焉不詳,與他對話,我得很多耐心,很多好奇,很多封閉式問句。

「是已經出來工作了?還是還在家中做山的時候?」

「還在家中做山。」

「所以,是十幾歲的時候?」

父親點點頭,連短句都省了。

「爺爺那時還在嗎?」我記得他的爸爸是在他17歲時過世的。

「還在。」

果然,是青春少年時呀。

「但是,爸,你當時怎麼有辦法聽到文夏呢?」

「你三伯出去工作,賺了一些錢,買了一台收音機回家。」

咦,然後呢?

看來,我得繼續有很多耐心,很多好奇,以及很多封閉式問句。

「當時,你比較常在什麼時候聽?白天?晚上?」

「白天。」

「白天的時候,收音機開得很大聲,一邊做山,一邊聽歌,是嗎?」

父親點頭。

「除了聽文夏,你當時還聽誰的?」

「郭金發、吳晉淮、鄭日清、洪一峰……。」

「這些都是男歌手嘛。也有女的嗎?」

「張淑美。」

這樣的對話,看似簡單,其實並不簡單。我現在很能和小孩對話,看來是得力於父親的「訓練」,因為許多小孩的回答也大率類此,大人若沒有更多耐心,更多好奇,更多封閉式問句,就很難對話下去了。

這幾年,父親一直是我的老師,只是他自己未必知道。

留言

  1. 感恩老师的分享,跟老一辈对话真的是不容易,我还要多多学习。还好有老师的分享,我得益不浅。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