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:《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我們該如何長大?》

這篇不談我自己的書,而想分享另一本好書,書名有點長:

《如果人生可以重來,我們該如何長大?》(幸福文化)

翻開這本書不久,就被這句話打中了:

「我們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,經歷了第一次成長。」

不只沒有經驗,而且沒有太多選擇:我們無法選擇父母,無法選擇手足,無法選擇要在什麼環境下、用什麼方式長大……。

而後,我們就糊裡糊塗長大了。

長大後,有些人活得還不錯,對自己頗為滿意,但也有不少人活得很辛苦,對自己感到厭惡,想要改變。

改變並不容易。一來,等到有能力改變時,我們的人格早就定型,習性也已根深蒂固,一切積重難返。二來,許多人改變的動力,都是基於想擺脫對自己的厭惡,而不是想給自己第二次成長的機會,這會讓改變變得困難。

書中提供了各種第二次成長的方法,我最喜歡每篇最末的「方法工具箱」,有用來自我覺察、檢視的工具,也有用來調整、改變自己的方法。

其中有個工具,我做來特別有感觸,它叫做「安全感自檢手冊」,一共75題,是根據馬斯洛設計的問卷而來。

我自小很沒有安全感,如果是十年前做這份問卷,我應該會屬於「具有嚴重的不安全感,可能存在心理障礙」。現在做這份問卷,雖不到「安全感充足」,但也已成長至「有不安全的傾向」,我非常滿意了。

這十年來的努力,甚為不易:從一個凡事「我不要」的人,變得願意冒險、嘗試;從一個浮躁、易怒的人,變得時常可以感受到平靜與喜悅;從一個害怕與人接觸的人,變得可以在數百人面前侃侃而談……。

我的改變,是從薩提爾模式與托勒而來,而這本書中的部分方法,與我這十年所學不謀而合。例如,在「自尊策略大洗牌」這個方法工具箱裡,作者邀請我們去覺察、挑戰自身的「我應該」,進而去承擔合理的「我應該」,這便與我在薩提爾模式學到的「鬆動觀點」非常類似。

當然,書中有些方法是我陌生的,例如「剝洋蔥」這個工具,我練習起來便感到吃力,但練習過後,對內疚感有了更多認識,也為我今後在自我成長時增添一個工具。

邀請大家也來練習書中的各種方法。

留言

  1. 請問老師如何克服或是接納自責的情緒以及想法呢?謝謝~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我在我的新書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有詳細的描述喔。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