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筆記與線上讀書會預告: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,5/27(五)

我讀過許多談死亡的書,這本是寫得最不沉重,也最簡單易讀的。

因為不沉重,所以能一個下午就讀完。雖然簡單易讀,卻仍可讓人從中對死亡產生新的體會與思考。

書中有25個小故事,每個故事的表面是死,背面卻是活。

作者使用匿名「特掃隊長」,因為他的工作很特殊,負責清理死亡現場,尤其是清理獨居者死亡多日的現場,所以他看到的畫面往往血腥、恐怖、駭人。但作者下筆時,刻意避開這些,更多著墨在死者生前的生活,以及死者與委託者(家人、房東)之間的關係,這便賦予了死亡不一樣的意義。

其中一個故事,我印象深刻。

一位男性長者委託作者去清理兒子死亡現場。一般家屬或害怕,或悲傷,通常不會進入現場。但這位父親不只與作者一起進去,還一起清理,他的理由是:

「我已經無法為兒子做什麼了,就讓我做吧。」

這位父親一邊清理,一邊說著兒子的故事:

他的兒子從小個性柔弱,常遭同學霸凌,長大後,進入一家公司任職,因受不了激烈的競爭與複雜的人際關係,身心俱疲,從此將自己關在獨居的公寓裡,足不出戶,最後孤獨死亡,無人發現。

作者聽了,有許多感觸,但我覺得這些感觸並不深刻(書中的感觸往往如此),故事本身還比較深刻,能讓我們由「死」逆推回「活」,這便是書名所說的:「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」。藉由書中每個死亡小故事,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與調整自己的活法,這便是此書的價值所在。

十七世紀的法國作家拉羅希法寇曾說:「人無法當面凝視的,只有太陽與死亡。」這句名言後來常被引用,甚至作為書名,例如歐文.亞隆的《凝視太陽:面對死亡恐懼》,以及葛文德的《凝視死亡: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》。

上個月,我與學以致愛的夥伴林良晉老師對談《凝視死亡》,那是一本沉重的書,我中斷多次才讀完,果然難以凝視。

而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就容易凝視得多了,你可以一口氣讀完,亦可每讀完一個小故事便稍停片刻,思考自己可以如何活。

當然,你還可以來聽聽我與學以致愛合作的最後一場讀書會,我將與洪善榛老師對談此書。

九個月以來,我與學以致愛的九位夥伴對談九本書,這是最後一本了,歡迎各位來聽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