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書筆記:容曾莘薇《青草地上的薩提爾成長模式——心理輔導理論篇》

收到Grace(容曾莘薇)老師跨海贈書。

台灣的朋友可能不太認識Grace老師,她是香港、馬來西亞等地的薩提爾模式重要推手,投入該領域已34餘年。

34年是什麼概念呢?34年前,1988年,薩提爾女士在太平洋彼岸過世,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香港,Grace老師開始接觸薩提爾模式,這似乎冥冥中意味著傳承。

我很幸運,與Grace老師有一面之緣。那是2018年6月,我到馬來西亞帶工作坊,時值薩提爾逝世30週年,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舉辦一場紀念座談會,我這個後生晚輩忝列其中,竟有機會與Grace、李崇建兩位資深前輩同台對談,那是一次太難忘的經驗,我至今仍保留當時的海報與照片。

這本《青草地上的薩提爾成長模式——心理輔導理論篇》,是Grace老師今年2月剛出版的新書,是她浸潤薩提爾模式30餘年的心血結晶。

我讀過不少相關書籍,對於我學習薩提爾模式皆有幫助,Grace老師此書篇幅雖短,卻自有特色。

例如,她以自身厚實的學養,清晰、扼要的文字,闡述了薩提爾模式的基本概念、理論架構,也分享了她從薩提爾獲得的啟發。

薩提爾提出的"congruent",有各種中譯詞,我在台灣較常見到的是「一致性」,Grace老師在書中則翻譯為「一致三贏」、「真誠一致」,這使我對"congruent"有新的思考。

但如果要說對我衝擊最大的,則是書中還原、豐富了薩提爾「人」的一面。

面對原生家庭時,薩提爾建議我們,要從「人」的角度去看父母,而不只是用「父母」這個角色來看他們。

而隨著薩提爾離世越久,她的影響力越大,我們很容易只從「大師」這個角度去看待她,忽略了她也是一個「人」。

Grace老師此書第一章,以年表的形式、飽滿的細節,邀請我們也以「人」的角度來看待薩提爾。許多細節,我是第一次知道。

例如,薩提爾在20歲大學畢業後翌日,即搬離家中,此後20年不曾回家。48歲時,母親去世;55歲那年,父親也走了,她在父母過世前,才分別與兩人復合。可見與父母的糾結,雖是家族治療大師,也仍是不容易的功課。

能與父母和解,不意味著能也與其他家人和解。薩提爾終其一生,都自認遭妹妹排斥(但妹妹始終不覺得與她有任何嫌隙),以致於臨終前,她要學生去通知她的家人,獨獨遺漏了妹妹。「當她意識到這一點後,她嘆了一口氣,這個信號可能反映了她深深的遺憾,這可能也是她還未學會的人生功課之一」(頁9)。

這類細節,在本書第一章俯拾皆是,讀來令人震撼不已。但這並沒有撼動我對薩提爾的尊敬,反而加深了對她的佩服。

身為人,無須完美。薩提爾並不完美,卻是個無比豐富的人,她以自身的豐富性,為心理學開創一片新天地,澤被數代人,我能與父親和解,也與學習薩提爾模式有關。

閱讀Grace老師的書,我彷彿更親近薩提爾了,也更想繼續深入學習薩提爾模式。


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