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每次衝擊到來時,練習回到當下
週一晚上,我在線上演講,手機震動了,我沒有理會。
過沒多久,又震動了。
取過手機一看,是養老院打來的。
我做了一次深呼吸,讓自己回到當下。
這個時候連來兩通,很不尋常,我得立刻做出選擇:繼續演講?還是回撥?
我再做一次深呼吸,再一次讓自己回到當下。
我選擇向主持人與聽眾說明情況,請他們等我三分鐘。
深呼吸後,回撥給養老院。
果然,父親發高燒了,得送醫院,備有看護的私立醫院沒有床位,須送公立醫院,我得在一小時內抵達。
我對父親有責任,對這場演講也有責任,人生沒有標準答案,我得立刻做出下一個選擇,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。
是停止演講?或者講完再過去?
深呼吸,回到當下。
我選擇停止演講,在跟主辦單位與觀眾說明後,我打開子彈筆記,找到「陪病清單」,開始打包今晚要在醫院過夜的行李。
這份「陪病清單」,是根據之前多次經驗而設計的,它能讓我在這種緊要時刻專注當下而不慌亂,我在最短時間內,便將所需物品悉數裝入背包裡。
打包結束,還有一些時間,我思考著隔天課程如何善後。安排妥當,正要出門,手機響了,又是養老院打來的,這回是?
深呼吸,一次,再一次。
私立醫院有床位了,我當晚可以不必趕到醫院,隔天課程亦可如常進行。
短短十分鐘,像極了人生的縮時攝影,我深深感受到,活在當下有多重要。
我永遠不知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。我還是可以規劃未來,但無須煩惱未來。規劃好未來,就回到當下,這便是托勒說的:運用「鐘錶時間」。去擔心、煩惱未來,而失去當下,這便是托勒說的:認同於「心理時間」。我們身上的重擔,幾乎都來自於認同心理時間。
這幾年,只要父親生病了,我便會有衝擊。我能做的,是利用這些事件與衝擊,一次次練習回到當下,一次次卸下身上重擔。我發現,每卸下一些重擔,便會更有力量面對這些事件與衝擊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