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:《情緒留白》
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
家人希望你常回家,與他們團聚,當你拒絕了,他們便用矛盾的語言,一方面說:「你難道就抽不出空回來看我們嗎?」一方面又說:「如果不想回來,就不要勉強自己。」軟硬兼施,要你答應。
等到你答應,且真的回家了,他們卻只是在做自己的事,與你沒有太多交流,你心裡不免納悶著:「那要我回來做什麼呢?」
在《情緒留白》(遠流出版社)這本書裡,我看到作者麥特.坎恩運用「保留空間」的方法,來應對這種情況。
有一次,坎恩又在母親的情緒勒索下回家了,家人的互動一如往常冷淡。
母親問他:「你四月會回來嗎?」
請注意他母親的語言:如果是在徵詢他的意見,理應允許他可拒絕。
然而,當坎恩拒絕了,母親立刻憤怒地說:「你知道,我們要求不多,你好歹也更積極一點參與家族活動。」
這次,坎恩並沒有受母親情緒的影響,他說:「我的行程一年前就定好了。」
「我真是氣到不知道講什麼!」母親拉高音量。
坎恩這次沒有屈服,也沒有試圖獲得母親的認可來定義自我價值,只是簡單地反問:
「每次我回來,妳和我互動都不多,為什麼現在會因為我不能回來而不高興呢?」
「我就是喜歡讓我的家人聚在一起,這個理由你滿意嗎?」母親咬著牙說。
坎恩依舊沒有退縮:
「大家能聚在一起,這真的很好。可是情況早就改變了,我們已經沒有住在一起,我也不再是妳的小寶貝了。如果妳覺得我忙碌的工作行程是在拒絕妳,那我很遺憾妳這樣解讀我的選擇。」
這不是以往的坎恩會做的事,直到他領悟到「保留空間」的重要,並且在生活中不斷練習,他才有辦法為自己做出如此勇敢、負責的決定。
而他所謂的「保留空間」,不僅是在人我之間設定界線,保留「有形」的空間,更重要的,是為自己保留「無形」的空間,也就是這本書名要傳遞的「情緒留白」——讓自己不再習慣性地,在第一時間就受到對方情緒的影響,並且給出情緒化的反應。
這不是容易的事,卻也不是不可能。作者在書中分享了十大心法,幫助我們先與自己和解,再與他人連結,這與我學習薩提爾模式頗多相通之處。我已讀了三次,每次都有不同體會,也推薦給想與自己、他人關係更和諧的朋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