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:《情緒慣性》
父親住在養護中心那些年,我每次去看他,幾乎都會聊到我的工作近況。有時是他問我:「最近工作穩定嗎?收入如何?」有時則是我主動提及。
聽完我的工作近況,父親總是說:「錢要存起來,不要亂花。」
每次聽到他這麼說,我心裡就不太舒服,有時會反駁,有時則默默轉移話題,不在這件事上停留。
可是到了下一次,又會重複同樣的模式。我並沒有改變表達方式,卻期待結果會不一樣,如今想起,我是在重複做一件無效的事。
最近讀《情緒慣性》(遠流出版社),書中提到有個叫做丹尼的商人,在事業有成後依然努力工作,不允許自己停下來,但他的身體一直在告訴他:要停下來了。丹尼很困擾,尋求作者茱蒂・威爾金斯─史密斯的協助,而後發現:原來自己一直在無意識地效忠父親與祖父的情感模式:
「人要不斷努力工作,不能玩樂。」
讀到這裡,我忽然意識到自己也是如此。表面上,我一點不喜歡父親講的那句話;實際上,我一直在用各種方式表達對那句話的「忠誠」。按書中說法,這叫做「無意識忠誠」。
我發現,我不僅效忠父親說過的那句話:「錢要存起來,不要亂花。」也效忠他的行為與情感模式:「不應該玩樂。」
父親從未說過「不應該玩樂」,卻常用他的行為與情感表達出來。例如,他很少旅遊,不只自己不旅遊,更會阻止我母親去旅遊,理由都是:要花錢。
我也很少旅遊。我到過台東、澎湖、香港、馬來西亞、桂林、南京這些很值得一遊的地方,但都是去工作,工作之餘就待在飯店,哪裡都不去。上次純粹為了旅遊而出國,是20年前的事了。
難怪,我嚷嚷著要去西雅圖看水手隊的比賽,已經說了二十年了,至今尚未成行。今年本已計畫好要到美國看MLB與NBA了,但一想到機票、球票、住宿等費用……,便取消計畫了。
原來,我一直在無意識地效忠父親的行為與情感模式。
書中的商人丹尼,最後接受了作者的建議:「何不把賺來的錢來投資在一場非常快樂的假期,並邀請父親和祖父同樂?」(頁41)
我讀了哈哈大笑,這倒是個很有創意的方式呢。
《情緒慣性》的作者茱蒂・威爾金斯─史密斯,是家族系統排列領域的專家。家族排列與薩提爾模式同屬家族治療學派,兩者雖有不同,卻都看重家庭對人的影響。我學習薩提爾模式十年了,對於家族治療的其他學派,如結構派、家族排列也有留意。這本《情緒慣性》,對我有諸多啟發,也深化我的學習,誠摯推薦給想對自己與家庭有更多認識的朋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