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程訊息:《解鎖》讀書會,線上,4/8、5/6、6/24

2002年暑假,我離開中學教職,到台北找工作,原以為很快就能找到,一年半過去,阮囊羞澀,而工作依然無著,在唐翼明老師的鼓勵下,我回頭考博士班。這次回頭,我視為人生的最後一擊,我告訴自己:如果落榜,我就去死。(如今回想,當年就算落榜,很可能也沒膽量這麼做。)


2004年春末,博班考試陸續放榜,台大、政大的榜單上都沒有我的名字,只剩下清華了。

清華放榜的那天凌晨,我輾轉難眠。為了打發時間,竟然異想天開,猜想清華或許會提早放榜,於是上網查詢。這麼巧!我在清華中文系的網頁上看到博班榜單——咦,真的提早了。

仔細看了幾次榜單,均不見我的名字,我的腦中迅速閃過「我死定了」這句話,而後便感覺全身頹然無力,先是往後癱躺在椅子上,接著,身體順著椅子慢慢滑落,最後整個人橫躺地上。

我的意識是清楚的,但是身體動彈不得。

大約躺了十幾二十分鐘吧,我的意識逐漸能控制身體,幾經掙扎,終於爬回椅子上,再回到電腦前確認——

哦,原來剛剛看到的是去年榜單!

說也奇怪,我的身體瞬間活了過來,不再癱軟無力。等到早上,榜單終於出來,上面有我的名字,我「死裡逃生」了。

日後在大學兼課,常談起這段烏龍往事,學生的反應都是:怎麼能把這麼可怕的事講得這麼好笑?

好笑歸好笑,但我始終不明白,當年為何會有全身癱軟的反應?

直到多年後,讀了彼得・列文的經典之作:《解鎖:創傷療癒地圖》,在書中看到「驚恐癱瘓」一詞,才恍然大悟。列文說:

「當體驗到死亡確實迫在眉睫時,肌肉就像能量用盡般完全垮掉。在此『(鬥志)匱乏』反應下,整個人覺得無助投降,生命缺乏熱情,沒有動力再走下去。」(頁68)

原來,是那句「我死定了」的念頭,讓我誤以為自己身陷絕境,從而出現「驚恐癱瘓」的身心反應。

這個重大發現,讓我成為列文的忠實讀者,不僅找了他每本著作的中譯本來讀,每隔一段時間也會重讀《解鎖》。《解鎖》解答了我對某些身心反應的困惑,也豐富了我在身心靈這個領域的學習——

以我當年「驚恐癱瘓」一事為例,「驚恐」是心理感受,「癱瘓」是身體感受,而身心是一體、連動的。

再細思之,也並非「我死定了」這個念頭讓我「驚恐癱瘓」,而是因為我相信那個念頭是真的,才會產生那樣的身心反應。如果當年已學會「觀念頭」,結果便會大大不同。

而這也是《解鎖》一書的豐富之處,它不僅談創傷,更談「身心靈完整」(頁343):

「一個能深刻感受的人不會慣性發洩其憤怒、恐懼或哀傷。聰慧與幸運的人能在寧靜的內心深處感受自己的情緒,從情緒中學習並受其指引,以直覺與明智的方式回應那些感覺。」(頁346)

「情緒往往始於有用的形式,後來因為受到壓抑,就以各種身體不適症狀,或以延遲與誇張的爆發方式表達抗議。」(頁347)

對我而言,《解鎖》更像是《平靜的心,專注的大腦》這類的書,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談身心和諧。

四月起,我與「學以致愛」合作的「《解鎖》讀書會」(線上),也將從身心和諧的角度切入,與參加者共讀《解鎖》一書。

創傷是太專業的領域,不是我能談的。(如有創傷議題需要處理,請尋找專業人士協助。)我比較想做的,是結合這幾年在身心靈領域的學習與體會,來談這本書,也會帶入「觀念頭」、「觀感受」等練習,以探索頭腦與身體、情緒之間的關連。
這個線上讀書會共三個月,每個月一場,每場兩小時。每場都會精讀兩章,也有錄影回放。報名連結如下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Podcast「芸芸仲聲」第16集:當嘉義人遇上「台北人」(下)23/06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夜訪貴人227/12/2019 - 0 Comments
  • 每日飲食20/06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最早的一張父子合照01/06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閱讀筆記:《孩子的不凡,來自你的不厭其煩》25/03/2024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