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在覺察練習:擔心清單
在一場教師研習裡,我提到有人做過實驗,發現人類的擔心大多是不必要的:在所有擔心的事情裡,只有15%會發生;而在真的發生的事情裡,也只有6%是無法解決的。
研習結束後,有位女老師前來問我:那個實驗是誰做的?在哪裡可以找得到?她說自己是個很容易擔心的人,如果可以找到那個實驗結果,她或許可以減少一些擔心。
我坦白告訴她,我已忘了是在哪本書看到這個說法的,也不確定是不是15%、6%?但應該相去不遠,她可以上網用關鍵字尋找。
其實,想知道這個實驗的結果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自己做實驗,這也是最有體驗性的方式。
你可以寫一份「擔心清單」,將你擔心的事逐一寫下,不預設立場,客觀、中立地觀察它們是否會發生。練習得越多,樣本數越大,結果就越有說服力。
寫這份清單時,不要寫多年後才能知道結果的事,例如:我的孩子長大後會找不到工作,或者:我老後會孤苦無依。最好能寫不久後就能驗證的事。
以我自己為例,去年搬家時,對於要去退租ADSL這件事,我有些小擔心,我藉此做個小實驗,將自己擔心的事寫成一份「退租ADSL擔心清單」:
1. 手續很麻煩,我需要跑好幾趟。
2. 會被刁難,因為資料不齊全。
3. 我的手機也會受到波及,不能繼續使用。
4. 要賠錢,因為有些東西不見了。
5. 我會解釋不清楚,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的疑問。
6. 最後退租不成。
不寫不知道,一寫才知道,原來我在擔心這六件事。這也是寫「擔心清單」的另一個好處:更清楚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?與其在頭腦裡胡思亂想,不如具體寫下來。
而後,我帶著既忐忑又興奮的心情去辦退租,看看清單中的擔心是否會一一實現?
結果呢,辦好了。
我重新檢視擔心清單,加入一些按語,一份簡單的實驗報告就完成了。
1. 手續很麻煩,我需要跑好幾趟。(按:跑了兩趟)
2. 會被刁難,因為資料不齊全。(按:資料不齊全,但未被刁難)
3. 我的手機也會受到波及,不能繼續使用。(按:可繼續使用,但優惠沒了)
4. 要賠錢,因為有些東西不見了。(按:未成真)
5. 我解釋不清楚,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的疑問。(按:未成真)
6. 最後退租不成。(按:未成真)
果然,在擔心的事情裡,大多都不會成真;就算成真了,也大多可以解決。
這個方法,我是從托勒「觀念頭」的靜心法門裡得到的靈感。
擔心是一種情緒,擔心的事則是頭腦裡的念頭。人類受苦的根源,是對自己的念頭深信不疑。經常觀念頭,可以幫助我們從對念頭的迷信中解脫出來。
有許多方式可以觀念頭,除了按照托勒的教導,每天靜心,我也發展出一些方法,像是「擔心清單」、「焦慮清單」、「害怕清單」等等,都是簡單、易行的方法。寫下你的念頭,而後去客觀、中立地觀察它是不是真的、對的,便能一次次看穿念頭與情緒的虛妄本質,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內在覺察練習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