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勒索之歌

我聽過的歌劇不多,"O Mio Babbino Caro"(親愛的爸爸)是我很喜歡的,不僅因為旋律優美,也因為它是一首「情緒勒索之歌」,很適合在課堂上舉例。

歌劇中的女孩威脅爸爸:「如果你不讓我嫁給那個男孩,我就去死。」這種「如果你不……,我就……」,是很典型的情勒句型。蘇珊・佛沃在她的經典名著《情緒勒索》裡,將情緒勒索者分為四種型態,以死相逼是屬於「自虐者」,而且是「終極自虐者」。

我曾遇過一位母親,她一直活在被女兒情勒的陰影中,女兒會一再威脅:「如果妳不給我錢,我就去死。」母親只好不斷提供金錢上的援助。

局外人很難理解被情勒者的心理,往往認為:「他只是說說而已,不要理他就好了。」或者:「那是他的人生,你要讓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」

事實上,情緒勒索會成功,是因為勒索者深諳被勒索者的弱點,知道那會觸發被勒索者的恐懼感、責任感或罪惡感,被勒索者一旦陷入這種蘇珊・佛沃所說的「迷霧」(FOG,恐懼感、責任感、罪惡感這三個英文單字的字首縮寫)之中,就很難脫身了。

然而,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陳志恆心理師在他的扛鼎之作《脫癮而出不迷網》裡提到,一個孩子會為了得到手機而死相逼,「肯定不只是手機的問題,而是親子關係早已破裂」

這也是對情緒勒索很好的提醒。

當然,會出現情緒勒索,未必是兩人的關係已經破裂,但肯定出現了某些問題。不見得是雙方誰有問題,而是彼此的關係或互動模式有問題。

我不懂歌劇,第一次聽到"O Mio Babbino Caro",是在一檔外國節目裡,一位小女孩演唱此曲,技驚四座,影片有中文字幕,我因此對旋律與歌詞都印象深刻。


那期間,正好在準備「《情緒勒索》讀書會」,便將此曲納入教材中,也上網聽了其他版本。其中三個版本皆是孩子所唱,很有意思,我把它們都放在留言區。

除了那位荷蘭女孩,另兩個孩子也很特別:一個美國女孩用「腹語術」(?)演唱。另一位男孩則打破了這首歌「理應」由女性演唱的印象,令在場評審驚呼連連。



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家族秘密與父親的喃喃自語12/01/2017 - 0 Comments
  • 她花了30年,走出婚姻之苦24/11/2024 - 0 Comments
  • 來自紐約讀者的字條18/12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新書分享會(11/11,台南政大書城)08/11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滂沱大雨時的焦慮背後21/04/2019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