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照顧年老或生病的家人?
這大概是我與父親這幾年相處中,頗值得一記的事——他第一次知道,我從事什麼工作。 但並非我主動或刻意告訴他,而是他問起:隔天要去哪裡工作?「醫院。」這個答案太令他意外了,不由得往下問,我才終於告訴他。他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,邊微笑邊搖頭。 我不曾說,是因為他不曾問。我會的這些東西雖好,但我學就好了,他不必學;我改變就好了,他不必改變。事實上,他可能沒發現,這幾年他自己改變很多呢,我想,他的改變源自於我的改變。 父親沒學過,現在會的可不少。比如說,他現在也會分享自己的感受:「看到你來,我很開心。」「聽到你這樣說,我輕鬆多了。」這些話會從一個傳統男性口中說出,甚為奇特。他能有這些改變,我很高興;但就算他還是原來的樣子,我也能夠接納,因為我學這些,是為了改變自己,不是要改變別人。 我較少到醫院工作,仍受邀去了幾次,因為醫院體系也需要對話,也想學習對話。這次在醫院辦工作坊,我帶了幾個簡單、基礎的練習後,與參加者對話,驗收成果。我扮演病人,抱怨:「醫生,你開的藥都沒有用。」一位初學者回應得好極了,很快就能與我對話十來句,我既驚訝又欣賞,好奇問她,她說:「因為我follow你的臉書一年多了。」全場大笑。 中間休息時刻,認識了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」的理事長。說來真巧,前一天正好在雜誌裡讀到他們的調查:台灣平均每年有13萬人離職照顧家人(日本是10萬,而日本的總人口是台灣的數倍),平均照顧9.9年,每天照顧13.6小時;照顧者最覺得沮喪的,包括「失去自己的生活」、「工作與照顧難以兼顧」以及「經濟困難」。有些照顧者身心俱疲,最後走上絕路。 這幾年為了照顧父親,開始接觸、留意這類訊息,我的雲端筆記本裡,甚至有個「父親健康照顧」的檔案,收集各種資料。與理事長聊起這些事,很有共鳴,也不勝感慨。 要照顧年老或生病的家人,太不容易了,照顧者得先照顧好自己,並向外求助,才能照顧好家人。如果不是剛好在幾年前學習了自我安頓,面對家中發生的這些事,我早就垮掉了。安頓內在,實在是最要緊的事。 再者,我仍持續工作,並未離職在家照顧父親,因此還能擁有基本的經濟能力。加上工作性質特殊,能認識各行各業的人,包括醫界的朋友,這也讓我有了更多向外求助的管道。 要離職或繼續工作?這是個人的選擇,沒有標準答案。但無論做何種選擇,都得冒險與負責,這是我在學習自我安頓時,學到的重要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