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被推倒了,媽媽究竟對誰生氣?
工作坊裡,一位媽媽氣憤地提到,五歲兒子被別人家的同齡小孩推倒受傷,對方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。
我問媽媽:「在這件事情上,妳最想得到的是什麼?」
「道歉。」
「誰的道歉?對誰道歉?」
「那個小孩要來對我兒子道歉。」
「什麼原因,道歉對妳這麼重要?」
「做錯事,本來就應該要道歉!」
「妳有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嗎?」
「有,但對方家長說,只是小孩子嘛,打打鬧鬧是難免的。」
「聽起來妳很生氣,是嗎?」
「對。」
「妳生誰的氣?」
媽媽愣了一下:「我原來以為只有對那個小孩生氣,現在發現,我生對方家長的氣比較多。」
「除了生對方家長與孩子的氣,還有生其他人的氣嗎?」
「沒有了。」
「真的嗎?」我略作停頓。「比如說,妳有生自己的氣嗎?」
媽媽又愣住了:「有……。」
「妳氣自己什麼?」
「……」
「氣自己沒把兒子照顧好?」
「對。」
「氣自己無法讓對方來道歉?」
「對。」
媽媽的表情變了,變得比較柔和。
「妳本來有看見這些嗎?」
「沒有。」
「現在看見了,妳怎麼想?」
「原來我氣別人,沒有氣自己來得多。」
「妳現在的生氣,跟剛剛有不一樣嗎?」
「現在比較不生氣了,沒那麼執著了。」
對話帶來覺知,深刻的對話帶來深刻的覺知。媽媽本來不認識自己的生氣,現在認識了。接下來,我將對話拉回她一開始的期待。
「現在對妳而言,道歉還是最重要的嗎?」
「不是了。」媽媽鬆了一口氣。
「那現在妳最想得到的是什麼?」
「還不知道,但心裡對於道歉的執著,沒有那麼強烈了。」
由於時間有限,我們的對話在這裡結束。事後,媽媽頻頻向我道謝,因為事情雖然沒有解決,但她的內在鬆開了,應對事情的眼光也不同了。
我頗滿意這場對話,也欣賞這位媽媽的改變。
一開始,這位媽媽也跟一般大人一樣,不認識自己。由於不認識自己,大人很難去應對孩子的事。在對話中,我與這位媽媽逐步認識她的期待、觀點與感受。當她真實而豐富的生氣被(她與我)看見、接納了,她的感受就鬆動了,原本的期待也跟著鬆綁,接下來,她的做法也會有所不同。
她會怎麼做,我還不知道,但我相信,人的內在自有大智慧,一個認識自己的人,將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
在工作坊裡,我常做這樣的對話,但不一定每一場對話都能如此完整,最主要是時間有限,其次是不少人的內在太卡了。
許多大人想解決孩子的問題,但這些大人對自己太陌生了,他們不認識自己:或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;或者以為知道,其實不知道;或者知道了,卻未意識到自己的期待是矛盾、不合理、不可行的;有些人就算看見了矛盾、不合理、不可行之處,仍要緊緊抓住,不願鬆動。而緊抓不放,正是造成他們與孩子都如此痛苦的原因。
大人不願放過自己,因此也不願放過孩子。
工作坊裡的時間有限,對話都很簡短,有些對話能帶來立即的幫助,有些則否,我很接納這樣的限制。對話雖然也能解決問題,但我在工作坊的重點,從來都是如何看待、應對問題?以及更重要的:如何認識自己?
我想起了馬哈希的話:「你就是這個世界,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瞭解了,試著去瞭解這個世界又有什麼用?」
我問媽媽:「在這件事情上,妳最想得到的是什麼?」
「道歉。」
「誰的道歉?對誰道歉?」
「那個小孩要來對我兒子道歉。」
「什麼原因,道歉對妳這麼重要?」
「做錯事,本來就應該要道歉!」
「妳有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嗎?」
「有,但對方家長說,只是小孩子嘛,打打鬧鬧是難免的。」
「聽起來妳很生氣,是嗎?」
「對。」
「妳生誰的氣?」
媽媽愣了一下:「我原來以為只有對那個小孩生氣,現在發現,我生對方家長的氣比較多。」
「除了生對方家長與孩子的氣,還有生其他人的氣嗎?」
「沒有了。」
「真的嗎?」我略作停頓。「比如說,妳有生自己的氣嗎?」
媽媽又愣住了:「有……。」
「妳氣自己什麼?」
「……」
「氣自己沒把兒子照顧好?」
「對。」
「氣自己無法讓對方來道歉?」
「對。」
媽媽的表情變了,變得比較柔和。
「妳本來有看見這些嗎?」
「沒有。」
「現在看見了,妳怎麼想?」
「原來我氣別人,沒有氣自己來得多。」
「妳現在的生氣,跟剛剛有不一樣嗎?」
「現在比較不生氣了,沒那麼執著了。」
對話帶來覺知,深刻的對話帶來深刻的覺知。媽媽本來不認識自己的生氣,現在認識了。接下來,我將對話拉回她一開始的期待。
「現在對妳而言,道歉還是最重要的嗎?」
「不是了。」媽媽鬆了一口氣。
「那現在妳最想得到的是什麼?」
「還不知道,但心裡對於道歉的執著,沒有那麼強烈了。」
由於時間有限,我們的對話在這裡結束。事後,媽媽頻頻向我道謝,因為事情雖然沒有解決,但她的內在鬆開了,應對事情的眼光也不同了。
我頗滿意這場對話,也欣賞這位媽媽的改變。
一開始,這位媽媽也跟一般大人一樣,不認識自己。由於不認識自己,大人很難去應對孩子的事。在對話中,我與這位媽媽逐步認識她的期待、觀點與感受。當她真實而豐富的生氣被(她與我)看見、接納了,她的感受就鬆動了,原本的期待也跟著鬆綁,接下來,她的做法也會有所不同。
她會怎麼做,我還不知道,但我相信,人的內在自有大智慧,一個認識自己的人,將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。
在工作坊裡,我常做這樣的對話,但不一定每一場對話都能如此完整,最主要是時間有限,其次是不少人的內在太卡了。
許多大人想解決孩子的問題,但這些大人對自己太陌生了,他們不認識自己:或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;或者以為知道,其實不知道;或者知道了,卻未意識到自己的期待是矛盾、不合理、不可行的;有些人就算看見了矛盾、不合理、不可行之處,仍要緊緊抓住,不願鬆動。而緊抓不放,正是造成他們與孩子都如此痛苦的原因。
大人不願放過自己,因此也不願放過孩子。
工作坊裡的時間有限,對話都很簡短,有些對話能帶來立即的幫助,有些則否,我很接納這樣的限制。對話雖然也能解決問題,但我在工作坊的重點,從來都是如何看待、應對問題?以及更重要的:如何認識自己?
我想起了馬哈希的話:「你就是這個世界,如果你連自己都不瞭解了,試著去瞭解這個世界又有什麼用?」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