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,父親則教我如何老去
昨天一早去看父親,他問我:「你一個人住在家裡,感覺怎麼樣?」這是他慣常的說話方式:拐彎抹角,我一時弄不清楚他想說些什麼,只好如實回答他:「很安靜。」 聊了好一會兒,他才緩緩道出真正的意圖:「我想回家,你看,怎麼樣?」 「只要姑姑和叔叔同意,你就能回家了。」這幾乎是我每次固定的答案,心中雖有不捨與無奈,但也只能這樣答覆他。 不讓他回家,並不是我一人或與妹妹的決定,而是姑姑和叔叔大夥兒的共識。回家,肯定讓他更自在;住在養老院裡,則讓他安全無虞。這始終是個兩難的習題。 「他們一定不會答應的。」父親輕嘆了一口氣。 外人見狀,也許會幫忙出些主意,或希望兩全其美,或希望有第三個選擇。但其實我們都考慮過了(我們是當事者,怎麼可能沒想過各種方案呢),其他方式也許適合別人,但肯定不適合我們。 讓我意外的是,父親的態度也在改變中,和以往相比,他慢慢能接受這樣的結果了。我們談話時,反倒是他主動提起年初倒臥房間的舊事,他說,要是當時我已出門上課或演講,他恐怕就要趴在地上一整天了,後果如何,還真難說呢。 而在養老院裡,他曾跌倒兩次,第一次在白天,剛跌倒,立刻有五、六個人過來攙扶;第二次在半夜,跌倒後,不過數分鐘,便有人趕來幫忙。這兩次跌倒,皆僅輕微擦傷,是不幸中之大幸。若發生在家中,未必有這樣的好運。 我想起近日剛讀完的一本書:《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》,書中有這麼一段文字: 「我被叫往一處遺體腐爛的現場,往生者是一位獨居的中年男性,似乎是死了很久才被人發現,警方帶走遺體後,現場留下一地的腐爛痕跡與滿室惡臭。」 讀到「獨居的中年男子」時,我忍不住大笑:這不是在說我……這種人嗎? 作者從事的是死亡現場的清理工作,書中常提到的死者多是獨居者,除了有獨居老人,也有不少獨居中年人。換言之,豈止父親,就連我,也是「高危險群」呢。 獨居的風險很高,不僅是受傷或生病時無人聞問,還因為一般說來,獨居有害心理健康,獨居帶來的孤單、恐懼、憂鬱、無聊等感受,會使人更容易生病。父親的年齡與個性,皆不適合獨居。 不過,這只是「一般說來」。凡事總有例外。 我獨居的風險,僅止於受傷或生病時無人聞問。事實上,獨居讓我的心靈更健康,因為我有更多的時間獨處、閱讀、靜心或學習各種照顧自己的方式,在孤獨中,我並不會感到孤單、恐懼、憂鬱或無聊,反倒是平靜與喜悅與日益增。 這也是我為何熱衷學習各種照顧身心的方式——前些日子開始接觸能量運動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