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遲到的研習,變成一場「內在安穩」的對話

教師研習結束後,開車接送的老師向我致謝。我問她什麼事?她說,我與她的對話,安頓了她的內在。

原來是那件事。

這天研習,她開車到火車站接我,由於路況複雜,我們遲到了半小時才到學校。在那半小時裡,她看似如常開車,其實有許多情緒湧上,我看見她在調整導航時,手指不斷發抖。但我並未在此時與她對話,因為她得專心開車,而我也得回到自己的內在——我得內在安穩,才能與人對話。

回到內在後,我覺察自己也有情緒湧上,那是焦慮,但不多。我立刻回到呼吸,回到感受,和自己的呼吸與焦慮在一起。

這是我時刻都在做的事,就算沒有情緒上來,我也這樣做,這些年來,我一直以此照顧自己,因為這是最簡單、方便且有效的方式。

到了研習現場,校長簡短致詞後,我接過麥克風,再次回到內在,我感覺自己的內在是安穩的。看著台下那位老師,我決定與她簡短對話,作為這天的開場。

我問她,是否願意就剛剛的事與我對話?我說,妳可以拒絕我。

她答應了我的邀請。

我問她,在那遲到的半小時裡,有什麼感覺?

我問她感受,她卻回答我一堆觀點,這是很常見的情形。我聽完後,改以封閉式問句問她:

有緊張嗎?

有擔心嗎?

有害怕嗎?

有焦慮嗎?

有生氣嗎?

有生自己的氣嗎?

她的回答都是:「有。」

我再問她:這些情緒,她是在車上就覺察到了呢?還是直到我問,才意識到?覺察到有這些情緒時,她是如何回應情緒的?

在她回答後,我表達了對於她願意開放自己的欣賞,對話就此結束。

她所說的我與她的對話,只有這些。

我與她對話的用意有二:照顧她的內在,也藉此向現場老師說說,為何許多對話初學者問不出孩子的感受?

從這位老師事後的致謝,我想我的兩個用意都達成了。

照顧他人內在,其實可以這麼簡單,只要我們能先照顧自己的內在,再以好奇、尊重的態度,用對話接納對方發生的一切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