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對話工作坊,11/8-11/9,台中

我現在較少和人對話,一來我喜歡獨處,二來我想將有限的對話時間,留給有需要或者我想要「長期陪伴」的人。

如果是幾年前,我想長期陪伴的人,是父親。

當時,我儘可能每一、兩週去養護中心看他一次,與他對話。不只是他需要,我也想要。和父親對話,通常不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,而只是透過對話關心他,陪伴他,理解他。

有一回,他提到他去看醫生,向醫生反應所開的藥沒效,醫生竟然生氣了,他對醫生的生氣感到很生氣。

我沒有附和他,和他一起罵醫生,也沒有試圖幫他找到更有效的藥,因為他罹患的是巴金森氏症,醫生開的藥頂多能緩和症狀,而他想要的卻是讓症狀消失,這怎麼可能呢?

我能做的,是帶著好奇,與他對話。

「爸,你認為他不能生氣嗎?」

「當然不能。」父親板起臉孔,嚴肅起來。

「他不能生氣的原因是什麼呢?」

他認真想了一會兒:「我也不知道。」

「如果他把生氣表達出來,你會對他印象不好嗎?」

他點點頭。

「可是,他明明生氣了,如果不表達出來,他要怎麼辦呢?」

「他應該放在心裡,不要讓人知道。」

「你是說生悶氣嗎?寧可生悶氣,也不要表達出來?」

「當然。」

父親自己正是這樣面對生氣的。從小到大,我很少看到他動怒,卻常看到他生悶氣。藉由對話,我對他有更多了解:原來,他不只這樣要求自己,也期許他人如此。

我停頓了一會兒,繼續回應他:

「原來你是這樣看的呀。不過,把生氣放在心裡,放久了可能會生病,怎麼辦?」

「他是醫生,他可以開藥給自己吃。」

我被父親這可愛的答案逗樂了。同時,我也意識到:

我一開始問他,為什麼醫生不能生氣?他的回答是不知道。但在繼續對話後會發現,他的內在是知道的,只是需要有人幫他梳理,找出答案。藉由對話,我既幫父親找到他自己的答案,也幫助我自己更了解他,一舉兩得,多好哇。

說也奇怪,在那之後,父親便較少抱怨藥沒有效。或許,是那次對話的力量發酵了?

對話當然可以用來解決問題,但這樣的對話並不容易學。只要來工作坊學習基礎、簡單的對話脈絡,就可以用來長期陪伴所愛的人。陪伴所愛,是非常美好,也很值得的事。

父親走後,我能與人對話的時間變多了。除了將一部分時間留給重要的朋友,我也會在實體對話課程結束後,與學員對話。

這些對話對我來說,不是什麼特別的指導,而更像是彼此在日常裡的交流。能在有限時間裡與人相遇、相伴,我覺得很難得,很感恩。

11/8(六)、11/9(日)兩天,我在台中有一場「家庭對話工作坊」,將由我與何亞芸老師共同帶領。

來上課的朋友,課後一年內可找我對話一次,實體或線上皆可,完全免費。唯對話內容僅限「家庭關係的探索與釐清」,若有諮商輔導等需求,請另尋專業人士協助,我並無此資格與能力。

★家庭對話工作坊,11/8-11/9,台中

報名:https://forms.gle/hvnCvzRCgHFWpKdL7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