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坊札記:一場安靜的登山,一次深刻的連結
一
與淑惠老師一起開課,實在是很「吃虧」的事,因為她太熱情了,更加襯托出我的「冷淡」。「冷淡」的背後其實是內向、害羞,較難與人連結,特別是面對不熟的人。
但他人不一定能看到背後這些東西,所以會認為我是驕傲的、沒禮貌的、看不起人的……,也就一點都不意外了。
這大概也是我的幸運之處。明明是這種個性,明明會常使人誤會,卻還是能在這份需要與人連結的工作裡活了下來,這不是幸運,這是什麼呢?
在學習薩提爾、托勒之後,我因為可以與自己連結,也開始能和他人連結。但對我這種天生害羞、內向的人而言,與人連結是很耗體力的,每天是有「固定額度」的,用完就沒了。(外向者很難理解,但跟我同樣內向的人會會心一笑。)
而且,在一場工作坊裡,我也不能太快用完,得保留一些在課堂上。這時,與淑惠老師合作就是一件幸福的事,因為她很熱情,與人連結的事就讓她來吧,我可以把「額度」保留下來,用在更必要之處。
例如,帶著學員體驗「打開感官,全然臨在」。
許多人在《和解練習》一書看到這八個字,總會感到困惑:那到底是什麼?怎麼做?
這個真沒辦法,得現場體驗不可,所以才會辦這場融合室內課與戶外課的工作坊。
有了去年開課的經驗,這次新增了一些細膩的體驗。
有學員在第一天早上練習臨在地遠眺藍天綠山時,感動到淚流滿面,體驗到與大自然的「合一」。也有學員自發性地揪團,第二天一早就到戶外靜心。
當然,美景當前,不走進去就太可惜了。所以第二天早上,我們一起爬山。這跟平常的爬山很不一樣,上山時全程禁語,因為要細細地體驗「打開感官,全然臨在」。我自己是很享受的,希望學員也有各自的收穫。
下次,你在某個地方遇見一支無比安靜的登山隊伍,那可能就是我們了。
二
以我的體力,大概無法攻頂,如果拚一些,恐怕可以。
但我不想那麼拚,我想舒舒服服上山,舒舒服服下山。
哈,這好像也是我以前求學時代的狀態:就算能考到八九十分,我也只想考六十分,能及格就好。
省下來的時間,就用來看課外書,和同學一起打籃球,逛舊書店。或者,什麼都不做。
對我而言,這些都比讀書、考試有趣多了。
這樣好嗎?我不知道,反正都這樣活到五十一了。
也還好是跟淑惠老師一起開課,我可以挑容易的、適合我的做。如果是要帶大家攻頂,我就頭大了。
在半山腰眺望大海,而後,就可以下山休息了。

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