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差異:在馬來西亞學會另一種握手

今年七月的某個夜裡,我在吉隆坡帶工作坊。下課時已十點多了,我與秀薇走下樓,正要過街,背後突然有人叫我。轉身一看,是個陌生男子。

在異國他鄉的夜裡遇到這樣的事,有點可怕。

陌生男子身邊有個面熟的女子,是來上課的學員。見到他們是夫妻,我的杏仁核才停止警戒。

男子走過來跟我講了許多話,並且跟我握手。此時,我已知道握手在馬來西亞的含意了,所以能從容應對。

這得多謝彥豐。

同樣是今年七月,我到新山的半畝天光帶工作坊,認識了彥豐,一起吃了幾頓飯。

我們偶然聊起握手。

我說,我對握手很困惑。

在台灣,我很少需要與人握手,除非是一些正式場合。例如,去學校演講或帶工作坊,看到校長朝我走來,我便知道,他要過來跟我握手了。我也會準備伸出我的手。

對我而言,那意味著禮貌。

而且,通常只握一下下。

但在馬來西亞,握手好普遍,而且常握很久。我在馬來西亞帶工作坊,便發現在進行暖身活動時,學員之間會先握手,再互動。

我以前總是感到困惑:有需要這麼有禮貌嗎?在台灣,沒有這種現象呀。

更困惑的是,馬來西亞的學員、聽眾普遍會來跟我握手,一握好幾分鐘,而且一邊說話。

我太不習慣了,常在心裡想著:「我的手可以伸回來了嗎?什麼時候可以把手還給我?」

因此,很難專注聽他們說話。

彥豐解答了我的困惑。

原來,握手在馬來西亞不只是一種禮貌,更是真心表達感謝。

我這才恍然大悟。

難怪,他們會握著我的手說很多話。或者告訴我他們從我的課堂得到的收穫,或者感謝我寫了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、《和解練習》兩本書,他們很受啟發云云……。

真相大白後,我開始感到慚愧。

因為不知道握手在這裡的意義,我以前往往一直想著「手什麼時候可以伸回來」,都沒有好好聽他們說話。

我跟彥豐說,回台灣後,我要寫篇懺悔文。

回台灣後,我忘得一乾二淨,昨晚才想起來,今天補寫如上。

下次去馬來西亞,我會開始在手被久握不放時,專注傾聽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