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陪孩子做功課嗎?
一對夫妻常為了教養孩子而爭吵。
例如,該不該陪孩子做功課?夫妻兩人的意見就截然不同:丈夫覺得不必,因為這可訓練孩子獨立自主。妻子則堅持需要,因為這是很重要的陪伴。
一般夫妻都會在這種事上爭論誰對誰錯。當然,結論總是「我對你錯」,所以永遠爭吵不休。
與其去爭論對錯,不如好好探究:這些觀點是怎麼來的?畢竟,沒有人一出生就有這些觀點,觀點的形成,與過去的生命經驗有關。
我問夫妻兩人:小時候,爸媽會陪你們做功課嗎?
如果一方說會,一方說不會,而他們又喜歡那樣被對待的方式,會的這方,自然會形成這個觀點:「父母應該陪孩子做功課。」不會的那方,自然會形成另一個觀點:「父母不必陪孩子做功課。」
沒想到,這對夫妻的回答皆是:父母不會陪他們做功課。
真有意思,兩人的童年經驗相同,卻形成完全不同的觀點。這就需要往下探索,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那樣的童年經驗?
「小時候,你們會希望爸媽陪你們做功課嗎?」我問。
丈夫說,不會,他喜歡一個人做功課,自由自在。
妻子說,會,但父母很少陪她做功課。
原來,夫妻兩人觀點的差異是這樣來的——
丈夫喜歡被那樣對待,所以在不知不覺中,形成一個觀點:父母不必陪孩子做功課。
妻子雖期待父母陪她做功課,但她的期待落空了。帶著這個「未滿足的期待」,她在不知不覺中,形成一個觀點:等我成為媽媽,一定要跟我的父母不一樣,我一定要陪我的孩子做功課。
意識到彼此觀點的差異是這樣來的,夫妻兩人都沉默了。我讓他們沉默好一會兒,才問,他們的內在發生什麼事了?
丈夫說,好奇怪,他突然可以不那麼堅持己見了。
妻子說,採用丈夫的方法,好像也沒什麼不好。
語畢,兩人相視而笑。
我說,要不要陪孩子做功課?你們好像都沒問過孩子的意見呢,他們才是當事人呀。
兩人一聽,又笑了起來。
在這次對話中,我又再度看見伴侶關係多麼容易受到原生家庭、童年經驗的影響。而這種影響,又經常是鬼鬼祟祟、偷偷摸摸的,難以察覺,因此會悄悄啃蝕著伴侶關係。將那些深刻而幽微的影響化暗為明,伴侶之間才可能真正告別過去,活在當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