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馮以量《父能量》3
父親人生的最後六年,都在養護中心度過,我因為常去看他,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其他「住民」的故事。
住民,是養護中心對居住在那裡的人的稱呼。
我聽過好幾個類似的故事,都是子女很少(或不曾)去探視。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住民,他的子女每個月都會親自到養護中心樓下繳費,卻不曾上樓去看他。
他們的子女為何如此?除非真正知道背後的故事,否則輕易扣上「不孝」之類的大帽子,對當事人而言太沉重了。
正好,《父能量》裡也有個類似的故事:一位年近60的父親,在住進安寧病房後,兒子只在第一個晚上來過,之後就沒再出現。
看起來,又是一個「不孝」的故事,對吧?但奇怪的是,這位父親卻對作者馮以量說:
「在這世上,再也找不到像我兒子這麼好的兒子了……。」
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
以量後來有機會與這個兒子見面,知道了整件事來龍去脈。這裡我一樣吊胃口,不劇透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書來看。
我想說的是,當我隨著以量的文字深入了解這對父子的故事,我對他們的敬意與尊重便油然而生,不會想妄加議論或改變他們。
我猜想,以量當初也是如此吧?所以,他才會說:
「不是每一段關係都需要和解。」
為什麼呢?以量說:
「讓父子雙方的傷痛一一掀開,讓彼此的關係和解,而得到救贖,這是我很擅長的能力。可是對於這位父親,我不忍心。」
對於那位兒子亦然,以量有些到口的話,最後也選擇吞了回來,因為他「不想道德綁架這位成年兒子」。
以量自問:「我憑什麼決定他該怎麼做!」
而這,也正是我一再從以量的書裡學到的:理解與尊重。這遠比任何助人技巧都更重要。
我幾天前曾引用書中一段話,正是在這篇故事的脈絡下出現的:
「我們這些助人者要叮嚀自己,即便我們再怎麼厲害,都不要企圖改善他們父子多年來不曾修復的複雜關係。」
就算不是助人者,我們也可將這段話牢牢記住,去尊重、理解身旁的每個生命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