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4的文章

男性學習自理生活之必要

與三位朋友聚餐,她們不約而同提到,她們的丈夫雖有工作能力,卻沒有「自理生活」的能力,在家凡事依賴妻子或成年女兒。以三餐為例,如果妻子不煮飯,也不叫外賣,這些男性寧可不吃,或者只吃泡麵。 這個話題是我開的,因為我已聽過太多這類故事,我滿驚訝,只要一有機會,便會問問:其他家庭是否也如此? 果然,這樣的男性好多。他們或者無法自理生活,或者不想。我常在想,如果他們的另一半比他們先走呢?可能是離世,也可能是離婚,他們怎麼辦呢? 我爸爸就是這樣,在我媽媽車禍離世後,他頓失所依,身心快速退化,不到兩年就住進養護中心了。 我本來也差點會是這樣。 在媽媽還在世時,我就是個媽寶,在家有媽媽打理一切,我只需要「活著」。許多男性好像都是如此,在家唯一的功能就是「活著」。 媽媽突然過世,對我衝擊很大,卻也促成我的成長。家裡剩下我與爸爸兩人,我不僅要學習自理生活,也要照顧爸爸的生活。 仍以三餐為例,我以前和許多男性一樣,不僅不會下廚,也很少外食,因為媽媽會煮好、買好。媽媽走後,我得開始自行「覓食」。要餵飽自己不難,難的是要找到適合爸爸吃的。他長年依賴我媽媽,只吃她做的菜。這下可好,要去哪裡買極相似的呢?有時我妹妹會來支援,但更多時候,他得遷就,我買什麼他就吃什麼。 爸爸住進養護中心後,家中剩我一人。由於接觸了蔬果飲食法,我開始想要自己下廚,弄些健康的東西來吃。我開始學習煮飯,學習電鍋裡要加水(哈),學習去傳統市場與超市採買,學習辨識不同蔬菜的長相與價錢,也學習處理一整顆椰子與鳳梨。 幾年過去了,我的廚藝還是很普通,但至少能餵飽自己。不想下廚時,至少知道有哪些健康的蔬食餐廳可去。以前被媽媽餵養的生活很好,但現在能自理生活,也很好。 每當想起媽媽,我的感受就很複雜。一方面,我很懷念被她照顧的日子,也懷念她的廚藝。但另一方面,如果不是她突然走了,我不可能被迫學會自理生活。 我很慶幸在這個年紀就能學會自理生活,而不是等到老了。我很愛我的爸爸,但我可不想活得像他那樣。

需要陪孩子做功課嗎?

一對夫妻常為了教養孩子而爭吵。 例如,該不該陪孩子做功課?夫妻兩人的意見就截然不同:丈夫覺得不必,因為這可訓練孩子獨立自主。妻子則堅持需要,因為這是很重要的陪伴。 一般夫妻都會在這種事上爭論誰對誰錯。當然,結論總是「我對你錯」,所以永遠爭吵不休。 與其去爭論對錯,不如好好探究:這些觀點是怎麼來的?畢竟,沒有人一出生就有這些觀點,觀點的形成,與過去的生命經驗有關。 我問夫妻兩人:小時候,爸媽會陪你們做功課嗎? 如果一方說會,一方說不會,而他們又喜歡那樣被對待的方式,會的這方,自然會形成這個觀點:「父母應該陪孩子做功課。」不會的那方,自然會形成另一個觀點:「父母不必陪孩子做功課。」 沒想到,這對夫妻的回答皆是:父母不會陪他們做功課。 真有意思,兩人的童年經驗相同,卻形成完全不同的觀點。這就需要往下探索,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那樣的童年經驗? 「小時候,你們會希望爸媽陪你們做功課嗎?」我問。 丈夫說,不會,他喜歡一個人做功課,自由自在。 妻子說,會,但父母很少陪她做功課。 原來,夫妻兩人觀點的差異是這樣來的—— 丈夫喜歡被那樣對待,所以在不知不覺中,形成一個觀點:父母不必陪孩子做功課。 妻子雖期待父母陪她做功課,但她的期待落空了。帶著這個「未滿足的期待」,她在不知不覺中,形成一個觀點:等我成為媽媽,一定要跟我的父母不一樣,我一定要陪我的孩子做功課。 意識到彼此觀點的差異是這樣來的,夫妻兩人都沉默了。我讓他們沉默好一會兒,才問,他們的內在發生什麼事了? 丈夫說,好奇怪,他突然可以不那麼堅持己見了。 妻子說,採用丈夫的方法,好像也沒什麼不好。 語畢,兩人相視而笑。 我說,要不要陪孩子做功課?你們好像都沒問過孩子的意見呢,他們才是當事人呀。 兩人一聽,又笑了起來。 在這次對話中,我又再度看見伴侶關係多麼容易受到原生家庭、童年經驗的影響。而這種影響,又經常是鬼鬼祟祟、偷偷摸摸的,難以察覺,因此會悄悄啃蝕著伴侶關係。將那些深刻而幽微的影響化暗為明,伴侶之間才可能真正告別過去,活在當下。

她花了30年,走出婚姻之苦

這些年下來,我已多次在課堂上看到她嚎啕大哭。 那種大哭,是驚天動地、撕心裂肺的哭,是不吐不快、毫無保留的哭。 第一次見到她嚎啕大哭,是在第一次上課時。來得有些突然,大家都驚住了。 她邊哭邊說著婚姻中的苦,那是無人能了解的苦—— 每當她說出來,身邊的朋友就會「安慰」她:「妳先生人那麼好……。」 這是苦上加苦呀,她只好大聲怒吼: 「妳們自己來跟他住看看!」 …… 多年後的此時,她又嚎啕大哭了起來,大家同樣驚住了—— 這是她第二、三十次來上課了吧,她跟當年很不一樣了,怎麼仍舊哭得驚天動地、撕心裂肺的呢? 她邊哭邊說著: 「我在婚姻裡整整走了30年,終於走到了這一步……」 原來,是苦盡甘來的哭呀,我在一旁聽了,也眼角泛淚。 她在婚姻中所受的苦,並不是先生犯了什麼錯,或者虐待她、對她惡言相向……。都沒有。而是來自夫妻生活習慣的差異,以及她在原生家庭中受的傷。只要傷痛未被正視,差異未被接納,就會不斷將矛頭指向對方,期待對方改變。 苦便是這樣來的。 她邊哭邊說著。 這幾年,她為自己療傷止痛,也逐漸接納了夫妻間的差異,不再想要改變丈夫。而後,夫妻關係便天翻地覆地改變了,變得靠近而和諧,彼此甚至可以「同在」。 為了這一刻,她走了整整30年,已將近她人生的一半。 難怪,她會如此驚天動地哭著,那不只是苦盡甘來,也是喜極而泣。 這些年,我親眼見證著她化苦為甘的歷程。每次見面,她總會興奮地告訴我,他們夫妻之間又有什麼進展了……。 我只是靜靜地聽,靜靜地為她感到喜悅。 天道酬勤,她是如此認真地學習與練習,這是她應得的。

他是妳丈夫,不是妳爸爸

伴侶關係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。 有對結婚20多年的夫妻曾一起來上課,妻子只要一發言,就在指責先生。幾次過後,我請她停下來,專注看著「眼前這個男人」(她先生)一分鐘。 「他有讓妳想到妳曾經認識的哪個人嗎?」我問。 妻子停頓一會兒,略帶尷尬地笑了:「我爸爸。」 「他跟妳爸爸有哪三個地方很像嗎?」 妻子講了三個,其中一個是:他們都很會花錢。 「同樣很會花錢,他們有不一樣的地方嗎?」我問。 「我爸爸只花錢,不賺錢……我先生會花錢,但也很會賺錢。」 講到這裡,妻子的臉色變得緩和了。 她先生是她先生,她爸爸是她爸爸,這是兩個不同的男人呀,常拿兩人來比較,對兩人都不公平。套用馮以量老師的話,這是讓爸爸住進妳和先生的婚姻裡了。這樣的婚姻,焉能不傷痕累累,爭吵不休? 同樣地,有些男性也讓媽媽住進自己和妻子的婚姻裡了。這樣的婚姻,焉能不傷痕累累,爭吵不斷? 原生家庭是如此深刻且幽微地影響伴侶關係,卻不容易察覺,因此常會悄悄啃蝕著得來不易的伴侶關係。每一對伴侶在一起,不就是想得到幸福嗎?幸福說難也難,說容易也容易,只要願意開始覺察各種細節:外在的、內在的,言語的,非言語的,以及,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。 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不總是不好,也有許多很好的,但總要先看見是哪些影響,才能進一步去分辨:哪些還適用在伴侶關係裡?哪些已經不適用了? 我們都在通往幸福的路上。

如果爸媽不希望你回去看他們

你很久沒回去看爸媽了,偏偏這時,你的手足跟你說,爸媽也不希望你回去。 你問,怎麼辦?需要跟爸媽核對嗎? 可核對,也可不核對。 如果要核對,你有辦法開口嗎?他們的答案,你承受得了嗎? 在核對之外,你還有其他選擇。你至少可自問兩個問題。 第一個問題是:我想回去嗎? 注意喔,是我「想」回去嗎?而不是我「應該」回去嗎? 如果你真的很想看他們,那就回去看看吧。你是為了自己而回去的,你是在做一件你想做的事。 但如果你認為自己「應該要」回去,不如先停下來多自問幾句:我「想」回去嗎?我是為誰而回去的?這個「應該要回去」是怎麼來的?那是誰的聲音? 如果你不「想」回去,卻覺得自己「應該要」回去,你還是可以選擇要不要回去。只是,帶著「我應該要回去」的信念回去,你可能會覺得很不舒服。你能接受這個不舒服嗎?如果可以,那就沒什麼大問題了,因為你正在為自己的決定與感受負責。 以上,是第一個問題:我想回去嗎? 第二個問題:我有受傷嗎? 在跟父母的關係中,你有受傷嗎?如果有,你可以如何回來看見這個傷?照顧這個傷? 有時,這可能比要不要回去看爸媽更重要。 儘管如此,你仍然是有選擇的。如果此刻你不想回來檢視自己是否受傷,那也沒有問題,等哪一天準備好了,再回來檢視也不遲。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呀,我不清楚你的內在發生什麼事?也不清楚你和你的爸媽之間發生什麼事?我實在沒有資格為你做決定,只能提供幾個自我探索的方向,供你參考。 祝福。

讀馮以量《父能量》3

父親人生的最後六年,都在養護中心度過,我因為常去看他,或多或少知道一些其他「住民」的故事。 住民,是養護中心對居住在那裡的人的稱呼。 我聽過好幾個類似的故事,都是子女很少(或不曾)去探視。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住民,他的子女每個月都會親自到養護中心樓下繳費,卻不曾上樓去看他。 他們的子女為何如此?除非真正知道背後的故事,否則輕易扣上「不孝」之類的大帽子,對當事人而言太沉重了。 正好,《父能量》裡也有個類似的故事:一位年近60的父親,在住進安寧病房後,兒子只在第一個晚上來過,之後就沒再出現。 看起來,又是一個「不孝」的故事,對吧?但奇怪的是,這位父親卻對作者馮以量說: 「在這世上,再也找不到像我兒子這麼好的兒子了……。」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 以量後來有機會與這個兒子見面,知道了整件事來龍去脈。這裡我一樣吊胃口,不劇透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書來看。 我想說的是,當我隨著以量的文字深入了解這對父子的故事,我對他們的敬意與尊重便油然而生,不會想妄加議論或改變他們。 我猜想,以量當初也是如此吧?所以,他才會說: 「不是每一段關係都需要和解。」 為什麼呢?以量說: 「讓父子雙方的傷痛一一掀開,讓彼此的關係和解,而得到救贖,這是我很擅長的能力。可是對於這位父親,我不忍心。」 對於那位兒子亦然,以量有些到口的話,最後也選擇吞了回來,因為他「不想道德綁架這位成年兒子」。 以量自問:「我憑什麼決定他該怎麼做!」 而這,也正是我一再從以量的書裡學到的:理解與尊重。這遠比任何助人技巧都更重要。 我幾天前曾引用書中一段話,正是在這篇故事的脈絡下出現的: 「我們這些助人者要叮嚀自己,即便我們再怎麼厲害,都不要企圖改善他們父子多年來不曾修復的複雜關係。」 就算不是助人者,我們也可將這段話牢牢記住,去尊重、理解身旁的每個生命。

讀馮以量《父能量》2

我讀過馮以量老師幾本書。在我印象中,他的書都小小本的,字數不算多,但「含金量」很高,故事動人,金句迭出。只是,他的金句常需要對照前後文,或放在整篇故事的脈絡下,才能閃閃發亮。 所以,最好的方式,是去讀他的原書,自能感受到字裡行間的力量。 這本《父能量》的每個故事都很精彩,其中一篇,很值得媽媽一讀:〈你對丈夫的憤怒,有多少是你對爸爸的憤怒?〉 這篇故事很有意思,我就不劇透了,我想單獨摘取一些讓我特別有感的段落。 「基本上,每一位已婚且有小孩的女性都有兩個爸爸:一個是『自己的爸爸』,另一個是『孩子的爸爸』。這兩個男人,是女性常拿來做比較的。」 這段話真有意思,我不禁想起我在演講與工作坊遇到的許多女性,她們的確都是按照爸爸的形象、個性來挑丈夫的。如果她們很滿意自己的爸爸,就會想找一個跟爸爸很像的丈夫。如果不滿意自己的爸爸,就會想找一個沒有爸爸那些「缺點」的丈夫。 儘管她們按照這個標準去找,但最後往往適得其反。也就是說,前者會找到跟自己爸爸很不像的丈夫,而後者會找到跟自己爸爸很像的丈夫。這實在太妙了。 面對這種情形,以量在本篇提供的解方是: 「已婚女性要學習的其中一項功課就是:如何在自己的內心『分化』這兩個爸爸。我們要清楚地知道,自己的父親和孩子的爸爸是不一樣的生命個體,是不可以拿來相提並論的。」 這不是容易的功課,卻是很值得去做的功課。 「如果你能做到把投射收回,不僅孩子的爸爸被釋放了,你的孩子也被釋放了。更重要的是,做為母親和太太的你,也自由了。因為你和先生所創造出來的衍生家庭裡,不再讓原生家庭的爸爸住進來。」 感謝以量,給出如此重要且深刻的提醒。

讀馮以量《父能量》1

馮以量老師出新書了,書名很厲害,叫做《父能量》。書的內容更厲害,我有幸先睹為快,欲罷不能。 今年七月,我到馬來西亞,有幸與以量一起吃飯聊天。他那天很愉快,因為他前一晚剛交出全部書稿。我聽了很嫉妒,因為我還在趕書稿,還在水深火熱中。 以量當時提到,他的新書寫的是「父親」。我眼睛一亮:這麼巧!我的新書寫的也是「父親」。 我們談了各自的父親,也談了各自對父親的複雜感受,我感覺我們的內在更靠近了,也期待能早日拜讀他的大作。 三個多月過去,終於等到了,一讀就停不下來。 以量的書,一向以真誠動人見長,這本《父能量》同樣如此。真誠就是一種力量,就算沒有華美的詞藻,沒有炫目的文學技巧,以量的文字仍能牢牢勾住讀者的心。 以量寫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愛恨情仇,寫自己的羞恥,寫自己在拋開愛恨情仇與羞恥後對父親的尊敬,這個歷程太珍貴了,哪怕我已走完與父親的和解歷程,仍能從他的書中得到啟發與反思。 以量的真誠,不只是在面對父親上,也反映在面對個案時。以量是非常資深、專業的助人工作者,但他在書中,從不擺出高高在上、指點江山的姿態,而是保持謙卑,時時覺察,為自己「種種的不專業而感到懺悔」(頁67)。同時,也苦口婆心提醒同行: 「我們這些助人者要叮嚀自己,即便我們再怎麼厲害,都不要企圖改善他們父子多年來不曾修復的複雜關係。」 (頁165) 這本書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:只要是以量寫到自己在說話,我便感覺自己在聽有聲書一樣,那根本是他平常講話的口吻呀。 讀這本書,你可以看到一個如實的人,是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?如何接納他人的脆弱?我想,以量真正做到了他書中的這句話: 「『連結自己內心的脆弱』是男人一輩子很重要的功課,但也是最困難的功課。」 (頁193)

其他文章

  • 重讀《麥田裡的老師》31/10/2015 - 0 Comments
  • 香港紀行(一)07/02/2018 - 0 Comments
  • FB粉專直播預告:1/2(一),薩提爾模式如何改變我的人生31/12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邊緣人的自白18/10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FB粉專直播預告:一起練習《直捷之道》505/06/2022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