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:《教出殺人犯III》

留意社會新聞會發現,吸毒者、酗酒者常會用「我很懦弱,不夠堅強」來當理由,偷竊者常會用「追求刺激」來當理由,而行兇殺人者常會用「一時氣憤」、「個性急躁」來當理由……。

但這些是真正的理由嗎?

在已故的日本教授岡本茂樹眼中,並不是。

這不見得是他們故意說謊,而是他們對自己的上癮、犯罪動機也不甚瞭解。

岡本教授在深入訪談無數受刑人後,發現他們之所以會犯罪,甚至一犯再犯,皆有一個共通之處:他們的內在有傷,而我們的社會與體制不允許他們說出自己的傷。

為什麼不允許他們說呢?因為我們普遍認為:做錯事的人,有什麼資格談論自己的傷?他們只需要認錯、道歉、反省、改過就好了。

問題是:只要這些傷沒有說出口,沒有被理解,就會一直壓抑在心中,無法真正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,更遑論改過向善。

這或許是許多「輔導」、「教化」手段的盲點:只是要犯錯者反省,要「懦弱」者堅強,要容易「一時氣憤」者控制情緒。

反省、堅強、控制情緒都沒有問題,有問題的是「只是」。

岡本教授在他的《教出殺人犯》第三集中提到:自認個性急躁才會殺人的受刑人,內心其實深藏著龐大的憤怒。

「不論是誰都渴望『被愛』,這股渴望一旦無法獲得滿足,很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,直到有人接住自己的孤單。」

「受刑人之所以會用異常的方式生氣,其實來自於『只有我是孤零零一個人』、『沒有人愛我』的深層恐懼。」

書中這類深刻的見解俯拾皆是,很值得我們深思。

已讀過《教出殺人犯》前兩集的朋友,更不能錯過第三集。還未讀過此書的朋友,可從第三集讀起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