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:《孩子的不凡,來自你的不厭其煩》

這是我第二次搭他開的車,仍有一種很不真實的感覺。有時覺得他還是四、五年前那個稚氣未脫的大男孩,可明明他已21歲,有了駕照,言談中亦不時散發出穩重、自信的成熟。

想起當年與他幾次談話,談的都是他對選組的困惑:該選社會組好呢,還是自然組?那時他才高一,很沒自信,也不知自己喜歡什麼、想要什麼。

幾次談話,有一幕我印象深刻。我請一旁的妹妹給哥哥一些回應,只見她的眼眶充滿淚水:
「哥哥,你要自己做決定啊!不要每次都讓媽媽替你選擇嘛!」
在那瞬間,我看見了妹妹對哥哥的心疼,也感受到兄妹之間的真摯情感。
女孩極有主見,與哥哥截然不同,但她亦有自己的生命議題,我曾陪她走過一段狂暴的青春歲月。
兩年前,女孩國三,有天突然打來電話,笑嘻嘻地說:
「老師,我想告訴你:我以後不需要你了,因為我現在有什麼話都可以跟媽媽說了。」
我愣了好一會兒才意會過來,忍不住笑了,儘管早就知道她說話直接,但如此開門見山,還是令我驚奇。
不過,更多的是喜悅與感動,因為女孩的話語意味著:媽媽能接住她了。家中有兩個特質迥異的孩子,要成為能接住他們的父母,真不容易呢。
近日讀著神老師(沈雅琪)的新作《孩子的不凡,來自你的不厭其煩》,亦有同樣的感動。
神老師是學校教師,也是三個孩子的媽,她的小女兒在十個月時,就被醫生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,這對任何父母來說,都是極大的挑戰。
書中第一個故事,就把我感動到了。
沈老師的小女兒自小肌肉張力不足,拿過中度肢體障礙手冊,進入小一時,由於教練與媽媽的支持,參加了人生第一場體操比賽,賽後開心地上台領獎,尚不識字的她完全不知自己每個項目都是最後一名,只沉浸在上台領獎的喜悅裡。
令我動容的是:教練其實可以選擇其他孩子去比賽,好讓帳面成績更好看,但他沒有,反而主動提議讓小女孩參加。難怪沈老師會感嘆:在這個成績至上的環境裡,最後一名的孩子有沒有機會呢?
在另一個故事裡,沈老師寫到,自己不是特教老師,只是一個陪伴孩子生活的媽媽。面對小女兒的讀寫障礙,她完全不會焦慮,也沒有任何專業方法能教孩子認字寫字,她只是在孩子需要時提供協助,在孩子做得好時給予鼓勵,讓孩子不會為天生的障礙愧疚。
我想,光是要做到這樣,就很不容易吧。想提供這樣的陪伴,有賴大人穩定的內在狀態,因為孩子不僅會不斷發生令人意想不到新狀況,也會一再發生同樣的狀況,能夠不厭其煩地應對,或許就是最好的陪伴。
回想陪伴那段兄妹期間,到底要選社會組或自然組?我便與大男孩談過幾次話;而每隔一段時間,我也會接到媽媽的電話,說小女孩又爆炸了。我不確定自己當時是否有做到不厭其煩的陪伴,但我很肯定的是,如果不是他們的爸媽不厭其煩的陪伴,兩個孩子很難走過那段艱辛的歲月。
教養之路上,最困難也最了不起的,恐怕就是不厭其煩的陪伴了。神老師的這本書,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,值得所有爸媽與老師一讀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