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:《教出殺人犯II》

酒井法子是我年輕時(1990年代)的女神,許多人的機車擋泥板都是她的照片,我的書房裡也曾掛有一張她的海報。

因此,當我不再年輕(2009),驟聞她在日本因吸毒被捕,那真是不小的震撼。但她為何會吸毒?我當年並不曾細思。

這些年,我因學習了薩提爾模式,開始關注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,每當有重大社會事件發生,我更好奇的往往是:犯罪者小時候發生了什麼事?

例如,前兩年轟動一時的家暴案,我便在網路上搜尋到這位家暴者的家庭環境:父親是校長,母親是老師,但是父親待他極其嚴厲,小時候在校成績少一分打一下,而且是吊起來打,這也難怪他長大後會對人拳腳相向。小時候常被暴力對待的人,長大後對伴侶、小孩施暴的機率極高。

酒井法子吸毒一事,與她小時候的遭遇有關嗎?岡本茂樹的《教出殺人犯》第二冊,對此有鉅細靡遺的描述與分析,補足了我當年的困惑。


年幼的酒井法子一直以為姑姑和姑丈是她的親生父母,直到小學一年級,姑姑對她說:

「妳不是我們親生的,妳真正的父親想把妳接過去一起生活,妳打算怎麼做呢?」

一個七歲小女孩,突然被告知真相,並要立刻做出選擇,這實在太艱難了。

年幼的酒井法子選擇用「轉念」與「壓抑」來面對這件事,這也為她日後的行為埋下伏筆。(吸毒之前,她的家庭生活已經一團糟,只是沒有被報導出來。)

「轉念」並沒有問題,但如果是在壓抑情緒的前提下強行轉念(包括道歉、寫悔過書等等),問題就大了,有的孩子會開始出現偏差行為,有的孩子則會像酒井法子一樣,暫時成為符合社會期待的「好孩子」,但被壓抑的情緒一直蠢蠢欲動,終有一天會爆發開來。

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?有什麼樣的童年經驗?當然會對人的未來有影響,但並不是絕對的,如何健康回應情緒?才是更重要的。

我們已經目睹許多「好孩子」變壞的例子了,他們並不是無緣無故變壞的,而是有更深層的原因。岡本茂樹生前長年到監獄與重罪受刑人面談,有許多深刻觀察與思考,此書延續第一冊精準、犀利的風格,為我們揭示了「『好孩子』與犯罪的距離」,值得父母與教育工作者一讀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