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筆記:《陪伴孩子高效學習》

我的最高學歷雖是清華大學中文博士,但我從來都不是所謂的學霸,我的在校成績一向普通,高中留級過一次,大學每學期都是班上最後一名,最後還延畢。

我的筆試能力很弱,能考上博班,是因為清華當年重視研究計畫甚於筆試。報考其他重視筆試的博士班時,我都在第一關就被刷掉了,幸而研究計畫做得紮實,才得以錄取清華。

筆試其實是有技巧的,但我以前並不知道。就讀大學時,很困惑自己的期中考成績為何那麼低,借來同學的考卷一觀,所受驚嚇非同小可——

原來,他們在寫申論題時,會用1、2、3、4等數字條列重點,甚至還會以不同顏色的螢光筆,畫出重點中的重點,方便老師閱卷。反觀我作答時,只是寫成一大段文字,雖自認文筆流暢、見解精闢,卻完全沒有反映在分數上。

當下,我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:原來,還有這種作答方式呀。原來,我一直在用事倍功半的方式面對考試。

當然,如何面對考試只是課業學習的一環,上課聽講、課前預習等等,也都是重要環節。

最近拜讀陳志恆老師的新書《陪伴孩子高效學習》(天下文化出版社),很有感觸。

書中提到預習的重要,以及如何在預習時做筆記,這都是我當年欠缺的,如果以前我懂得預習,書應該會唸得更好吧?

好像也未必,因為我當年對某些科目實在缺乏學習動機,要我在中學時期預習英文、數學、自然這類科目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
為什麼呢?志恆老師新書中的這章〈學習動機是高效學習的重點〉,正好戳中我當年的心事:

「經歷學習挫敗的孩子,常常有學習動機不足的狀況,他們並非不願學習,而是不相信自己能學得會、學得好,乾脆放棄學習;也有一些孩子仍想再努力看看,但總是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。」

我自小數學不佳,人生最後一次奮發是在高中時,面對等差、等比級數,不知為何,突然開了竅,每一道題目都能精準、快速作答,這大大點燃了我對數學的興趣。但不知為何,月考時又突然關了竅,等差、等比級數傻傻分不清楚。歷經那次挫敗後,就此放棄數學,再也沒有學習數學的動機。

孩子的這類心事,大人很少知道,也不願意知道,大人通常只看重孩子的外在表現(是否有認真讀書?)與成績高低,而忽略了孩子的內在。

孩子的內在一旦不安定,便很難好好學習,志恆老師新書中的這兩章:〈內心安定的孩子,學得更好〉、〈父母安定了,孩子便能安心學習〉,我讀來甚有共鳴,因為我在學生時期的內在不安定,除了來自學習上的挫折,也來自與父母相處時的壓力——每當因課業等因素被他們指責或唸個幾句,我那已飽經學習挫折的心便更加晃動不安了。

這些年,我從事親子教養的工作,發現許多父母都忽略了這點。

有次,一位媽媽來找我談話,提到兒子每天回家後總是喊累,接著就去睡覺,或者上網玩遊戲,課業成績一落千丈。她看不下去,過去說個幾句,母子便起了口角,長此以往,她覺得好累。

我說,妳都會覺得累了,你兒子會不會也覺得累?

媽媽一愣,不太明白我的意思。

我說,常和兒子起衝突,妳會覺得累,他常和妳起衝突,他難道不會累嗎?在學校、補習班上了一天課,已經很累了,回到家又要跟媽媽吵架,身與心都更累了,哪兒還有力氣讀書呢?

孩子的內心不安定,需要大人溫暖的陪伴與回應,而要成為這樣的大人,大人必須先安頓自己的身心,才能如志恆老師書中第八章說的:〈溫暖支持,孩子書會讀得更好〉。

回首我的求學歷程,雖然不是學霸,最後居然也唸完博士了,思索箇中原因,自小愛讀課外書,而父母也很少阻攔,這可能很關鍵。

愛讀課外書,讓我養成閱讀習慣,也擁有自學能力,更讓我在經歷各種挫折時,有個健康的出口。甚至,還讓我在考博士班時,能做出一份紮實的研究計畫,得以進入清華就讀。這些都是小時候每天放學回家,就拿起《中國歷代名人軼事》等書猛讀的我想不到的,志恆老師書中最後兩章:〈終身學習是終極目標〉、〈課業學習並非人生的全部〉,我再同意不過了。

誠摯向所有想幫助孩子的大人推薦這本《陪伴孩子高效學習》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