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責是情緒嗎?
有不少人在問:崇建為什麼認為自責不是情緒呢?
如果我沒記錯,他的意思是:自責是指責自己,指責是一種應對姿態,自責當然也是應對姿態,而不是情緒。
(如果我記錯了,或許會再接到他的電話:「志仲,我不是那個意思……。」)
應對姿態不只是應對他人,也應對自己。所以,我們不只會對他人超理智,也會對自己超理智;不只會對他人打岔,也會對自己打岔。
指責亦然,指責他人之外,我們也常指責自己,這便是自責。
這很可以解釋為何崇建在許多場合都呼籲:「不要自責。」但他不會說:「不要生氣。」因為對他而言,自責是應對姿態,生氣是情緒。
但無論自責是情緒還是應對姿態,它都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,也很困擾人,許多人都深受其苦。我以前也是,所以我把我的人生過得亂七八糟的。
經過多年練習,我現在很少自責了,偶爾自責,也很輕微,早已不帶來困擾。最明顯的差異在於:我以前自責,往往會伴隨著強烈的羞愧感,那真是令我求生不能,求死不得,之後,便會陷入深深的憂鬱中。如今,偶然出現自責,羞愧感幾乎不再出現。
這樣的改變,令我如釋重負,人生輕鬆太多了。
我花了數年時間練習不自責,我的工具永遠只有那三種:冰山、靜心,與自由書寫。熟練後(關鍵是熟練),這三種工具即能千變萬化,任意組合,發展出更多方法,達到更好的效果。
____________________
補充:
收到友人江忠晉的私訊,他聽到崇建說的與我聽到的不同。徵得忠晉的同意,分享如下:
「記得崇建老師說過,自責是在自我層次,因為會影響生命力,提供給老師參考。
但我相信這些定義不那麼重要,定義也可能隨時被人們挪動。只要知道自責是個攻擊自己的念頭,能夠看見與不緊抓、放過就好。
(很特別,突然發現「自責」統合了大部分攻擊自我的念頭,這些念頭都是用來傷害自己(自我、精神層面)的,難怪生命力會降低🤭🤭🤭)
也像老師說的一樣,自責是指責自己,是一個動作,是一種應對姿態,自責又剛好會影響生命力,所以影響的是自我層次,自責又帶著各種情緒、感受,自責也是來自於觀點和期待組成的發生,難怪這麼複雜。」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