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高中日記看父子關係

高中時寫了不少日記,長大後很少重看,因為日記裡有太多負能量,難以下嚥。最近,為了找當年與父母相處的片段,重新翻讀,還是有些吃不消。如果說,將我現在的疏離、冷漠、刻薄、不和善、帶著敵意等等乘以一百倍,便是我十年前的樣子;那麼,將我十年前的狀態乘以一百倍,便是我高中的樣子。


那是一個充滿苦悶、壓抑、憤怒、恨意、受傷、挫折的青少年,不斷在尋找出口,卻又無處可去,在學校,不被老師理解;在家裡,時常與父母衝突。

1990年12月27日,我較詳細寫下一段與父親爭吵的過程,可視為我們當時關係的縮影:

「晚上跟父親吵了一架,起因是這週非我值勤而我天天去,父親斥我不去學校早讀,是何居心?又說我再如此下去,將考不上大學。我自然不甘示弱,跟他辯駁一番。他又說我資質平庸卻不努力,晚上心情不好就在外面亂逛,成何體統?我一向自許甚高,不以為自己平庸,何況那次閒逛我既有打電話回家,又非出入不良場所,他豈有權利干涉?本想跟他翻臉,念在他對我有恩,不想跟他計較。」

重看這則日記,覺得好笑。一者,父親肯定不會說出「是何居心」、「成何體統」這麼文謅謅的話,那應該是我當時為了行文流暢,而將父親的白話「翻譯」成文言的。

二者,「晚上心情不好就在外面亂逛」,這真寫實。我當年的確很情緒化,太多愁善感,又不知如何回應情緒,因此日記裡動輒出現「沒心情讀書」這類句子。

只是,現在覺得好笑的,當時肯定笑不出來,因為那個青少年一直渴望被了解,尤其是被重要的大人了解,但大人重視課業始終勝於重視他這個人。

有兩條日記,可看出這種渴望。一條寫於高一下:

「父親以為在月考考差後增加壓力是一種鼓勵,然後又認為我以為獨立是完全不用約束,聽了令人洩氣,對於自己兒子竟如此不了解。」

一條寫於高二下:

「父親早上又找我訓話了,自是功課的事。他根本不了解我,我恨死了。」

重讀這些字句,頗多感慨,這些年與青少年談話,他們的渴望也仍如同當年的我。可喜的是,已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家長經由學習對話,願意去了解孩子了。

大人願意了解孩子,孩子就會有生命力。試看這條日記:

「我從來不知道,我和父母之間的隔閡竟然這麼大,經過今晚和父親的懇談後,心情大為開朗,如此想必對以後之學業、事業將有更大的幫助罷!」

雀躍之情,滿溢紙上,真不知當日父子倆到底「懇談」了什麼,竟然會跟「事業」有關?

只是,這樣的「懇談」次數畢竟太少了,我與父親的衝突越演越烈,最終演變為十八年不說話,直到前些年才和解,近年又更靠近。重看三十年前的日記,如夢。

如今,父子四十八年的緣分走完了,過程很曲折,結局很圓滿,真好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術後的覺察練習12/02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多謝你對我的關懷05/01/2017 - 0 Comments
  • 課程訊息:《覺醒之後》線上讀書會,11/3起,每週五晚上,共六堂13/10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台東行07/07/2019 - 0 Comments
  • 回到「當下」這個家03/03/2023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