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傷的孩子與受傷的老師

教師研習結束後,一位老師來問,班上有個男學生,常仗恃自己家境好,嘲笑家境不如他的同學,她試過各種方式勸導該生,該生依然故我,怎麼辦?

我對老師的描述很好奇,問她:「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會這樣做的?」

一年多前。

「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家境好的?」

從小。

我在這裡看到一個矛盾:孩子怎麼不是從小嘲笑家境不如他者,而是從一年多前呢?一年多前發生什麼事了?

老師愣了一下,提到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一件事。

原來,是那個事件讓孩子變了,而不是家境。難怪,老師從家境入手,成效始終有限。

而能有這個發現,與我的好奇有關。這些年,由於刻意練習好奇,我才能在對話上有所進步。

我繼續帶著好奇問老師:

「依妳的觀察,那個事件後,孩子心裡有受傷嗎?」

老師說「有」,並補充了一句:「他也會用言語傷害我。」

「所以,妳的心裡也有受傷?」

老師點頭稱是。

我本以為老師會好奇自己的傷,沒想到她說:

「我可以怎麼做,來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傷?」

我很驚訝:

「老師,那妳的傷怎麼辦?」

我以為我這樣問,她可以聚焦在自己身上了……。

「我可以先把自己的傷放在一旁。我比較想知道,要怎麼做,才能幫助這個孩子面對自己的傷?」

我驚訝地久久說不出話來。

一方面,我很佩服這位一心一意想幫助孩子的老師。但另一方面……

「老師,妳沒辦法給孩子妳沒有的東西。」

「什麼意思?」

「妳受傷了,妳要先面對自己的傷,才有可能幫助受傷的孩子。」

老師陷入沉默中,道聲謝後,離開。

看著她的背影,我想到自己也曾是這樣的老師。

我也佩服當年的自己,但更喜歡現在的自己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