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親生病時,我的「固定型思維」
與工作夥伴在討論接下來的課程時,手機響起,是養老院打來的:父親發燒了,得送醫院。
養老院與兩家醫院合作,我曾和養老院達成共識,送私立醫院,不送公立。私立有看護,公立則無,家屬得自己找,或親自去照顧。我常四處工作,自然以送私立為便。
但這次有些棘手:那家私立醫院沒病房了,父親送醫後,得待在急診室,急診室沒有看護。
還要送私立嗎?我得快速做出決定。
我與一旁的工作夥伴略做討論後,決定仍送私立醫院。只是我得自覓看護,如果找不到,我心裡已做好打算:停掉當天的課,我去照顧。
就在此時,手機又響了,養老院來電告知:有床位了。我不必自覓看護了。
掛掉手機後,夥伴問我:「你還好嗎?」
我點點頭。
夥伴進一步問:「我剛剛有看到你的『固定型思維』,你想聽嗎?」
有嗎?我回想方才的過程,沒印象有什麼「固定型思維」呀。我請夥伴告訴我。
原來,當夥伴問我:「你知道怎麼找看護嗎?」我的回答居然不是「知道」或「不知道」,而是「找看護很難」。夥伴再三追問,我仍像鬼打牆般,不斷重複:「這沒那麼簡單啦」、「我以前找過,很不好找」、「找看護其實沒那麼容易」……。夥伴窮追不捨,一再核對,我才回答:「我不知道。」
聽了夥伴的敘述,我太驚訝了。原來,我一直沒回答夥伴的問題,也沒有想要面對找看護的困難,更沒有想要改變困難,因為我在潛意識裡覺得:困難是無法改變的,人是沒有其他選擇的。
更重要的是,我竟未在當下覺察到自己是那樣回答的,直到夥伴告訴我。
為何我在當下沒有覺察到呢?因為我還活在過去,沒有活在當下。我「昏迷」了,沒有臨在。找看護這件事,我曾有不愉快的經驗,我還陷溺在過去的陰影中,沒有將過去與現在清楚區分,這導致了我的「固定型思維」。
能看見自己殘存的「固定型思維」,這真是太棒的發現了,我激動地向夥伴表達感謝。
在感謝當下,我突然意識到:這不正是「成長型思維」嗎?我能如此坦然接納夥伴指出我的侷限,也能接納自己的不足,沒有自責,沒有認為自己是糟糕的,而是把這次發現視為成長的機會,這便是「成長型思維」。
如果是多年之前,我聽了會很受傷,並且會急著否認、辯解,甚至拂袖而去。過去,我的自我價值感太低了,很容易會有這類反應。經過這幾年的學習,我已大幅提升自我價值感,從以「固定型思維」為主,轉變為以「成長型思維」為主,這真是太巨大的改變,而從中受益最多的,自然是我自己。
與父親的相處,是我人生的一大功課,這份功課並不好做,但我這幾年來始終如實以對,因此能不斷成長。這次,我又有新的學習,夥伴居功甚偉,我感謝在生命旅程中,有父親這樣的良師,也有夥伴這樣的益友同行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