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養方式的改變:從「聽話」到「對話」

工作坊裡,一位媽媽提到,孩子喜歡吃甜食,她詢問了許多人,各種意見莫衷一是,她不知如何是好。
我不是營養學專家,沒有「正確」答案可以給這位媽媽,我能做的,是引導她與孩子溝通——我指的是真正的「溝通」,而不是「說服」。
我問媽媽,對於孩子嗜吃甜食,她有何疑慮呢?
媽媽將疑慮全數說出後,我拉了一張椅子到她面前:「想像妳的孩子坐在這裡,請把妳的疑慮告訴他。」
媽媽大吃一驚:「我要跟他說什麼?」
「把妳剛剛告訴我的,都跟孩子說呀。」
「我要跟他說什麼?」媽媽又講了同樣的話。
我只好再次問媽媽:「妳對孩子愛吃甜食有哪些擔心?」
媽媽向我說出自己的擔心後,我請她再次對著眼前想像中的孩子說。
她仍舊滿臉驚訝:「我要跟他說什麼?」
她很難想像,原來那些話,都可以跟孩子表達、討論呀。(關鍵在於:如何表達與討論?)
我也很難想像,原來不少父母都有諸多「溝通禁忌」,都以不溝通為溝通,好多事都不表達,也不討論。
這個過程,我們重複了數次,媽媽總算能理解我的意思,但她對於將心中想法告訴孩子仍有疑慮。我鼓勵她先說出來,別怕說不好,我會給她建議,調整她的表達方式。
媽媽鼓起勇氣,心中的話一說出,淚水便汩汩而下。
「妳的眼淚是什麼?」我問。
媽媽停頓一會兒:「我這個媽媽,為什麼要當得這麼卑微呀?我小時候,大人哪會這樣對我說話呀?」
媽媽將這種溝通方式解讀為「卑微」,那是因為她不曾如此被平等對待過。
傳統父母採階級模式、聽話系統,對孩子較少尊重,多半是命令、指責、說教、恐嚇、威脅,這種方式在舊時代是行得通的。只是我們這一代「生不逢辰」,時代變化得太快,權威瓦解,以前父母對我們的方式,如今已難以適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了。
無論喜不喜歡、願不願意,這都是既定事實。我們要嘛繼續沿用舊方式,跟時代對抗,也跟孩子衝突;要嘛改變自己,開始學習成長模式、對話系統,與孩子一起成長、雙贏。
這位媽媽是第一次參與這種課,對她的衝擊應該很大。她願意在課堂上主動提問,與我對話,這已跨出重要的一步了。我期待她接下來能繼續冒險,與孩子一起成長。

留言

  1. 羅老師您好,有幸在youtube上閱聽到您的音頻,請問我們在和人溝通交流的時候,是不是也需要放一些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面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呢?還是說會把注意力「擴大」一些,放在當下整個空間以及對方的臨在交流這整個場域氛圍上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你說的極好,正是如此。與人互動時,要連結自己。專注在呼吸上,其實就是連結自我、專注在當下,那即是臨在。

      刪除
    2. 老師好,如果是因為先天條件不好(比如相貌沒有很漂亮,或是先天殘缺的孩子),也是可以用薩提爾的模式去鼓勵嗎?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4/26:FB線上讀書會預告:《凝視死亡》25/04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台中新書分享會(12/10)訊息03/12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阿牧回來了09/03/2019 - 0 Comments
  • 講座訊息:你是夠好的爸媽了,3/5(日),線上08/02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孩子可以從說謊中得到什麼好處?22/11/2018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