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在覺察練習:我的期待合理嗎?

最近對「期待」有較多體會,我把這些新體會整合成幾個步驟,作為對話與自我覺察的工具,將陸續帶到長期合作的社群裡,供學習夥伴們練習與運用。

其中一個步驟,是去覺察:我的期待合理嗎?

這個步驟看似簡單,其實不易,因為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期待很合理。

比如說,父母期待念國中的兒子晚上十二點前就寢,這個期待合理嗎?

我在某個社群裡提出這個問題,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合理,但這個問題需要細加檢視。

例如,孩子平常都幾點睡?如果是12點半左右,那麼父母期待他提早半小時就寢,這大概是合理也易行的。但如果孩子已長期2點才睡,父母的期待等於是要孩子立刻提早兩小時就寢,這可能嗎?這合理嗎?這就相當於父母原本習慣12點睡,突然要提早到10點睡一樣,這也很困難吧。

我在一個社群做了上述講解後,也現場示範,與一個學員對話。學員是位媽媽,她的期待是:小五的孩子回家後,能趕快把功課寫完。

這個期待合理嗎?我得跟媽媽對話,才能確定。

我問媽媽,什麼原因,孩子無法趕快把功課寫完?

媽媽說,孩子在學校有情緒,回家後還困在情緒裡。

我問:「孩子困在情緒裡,怎麼辦?」

「他要趕快消化掉情緒,去完成他的功課。」這是媽媽更深層的期待。

「媽媽,妳有情緒時,也能快速消化掉嗎?」

媽媽有些尷尬:「沒辦法。」

父母希望孩子能做到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,這就是不合理的期待。

「妳有情緒,同時也有事情必須完成,妳會怎麼辦?」我繼續問。

「我會帶著情緒,完成我應該做的事。」

「妳也希望孩子可以跟妳一樣嗎?」

媽媽點點頭。媽媽顯然已在這裡調整了自己的期待。但這個期待合理嗎?還得繼續檢視。

「媽媽,妳從什麼時候開始,可以做到帶著情緒完成該做的事?」

「出社會之後。」

「可是妳的孩子才小五耶,妳希望他現在就具備妳出社會後才有的能力?妳有教過他嗎?」

媽媽又尷尬了。

媽媽原本的期待是:孩子回家後,能趕快把功課寫完。對話過後,可發現這個期待有諸多不合理之處,若強加在孩子身上,不只孩子痛苦,也會影響親子關係。

示範對話後,一位學員問道:「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期待合不合理?

我當下的回答有點簡略:「謙卑。」

如果整理上述對話,大概可歸納如下:在親子關係中,父母可這樣檢視自己的期待——

我期待孩子如何,我現在也做得到嗎?
我在他那個年紀就能做到嗎?
我有教過他怎麼做嗎?


必須注意的是:以上三點,只是根據上述對話歸納出來的,不見得適合其他情境與期待。

光是檢視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,就需要花費這麼多時間,如果要將每個步驟都細膩講解與練習,那就更不是一堂課或一次工作坊能做到的了。要將這類東西帶入課程,太難了,目前只適用於長期合作的社群。唉,這也是沒辦法的事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讀莫言《不被大風吹倒》26/02/2025 - 0 Comments
  • 閱讀筆記:《教出殺人犯》03/10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Podcast「芸芸仲聲」第16集:當嘉義人遇上「台北人」(下)23/06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FB直播已上傳至YouTube17/03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演講訊息:薩提爾逝世35週年紀念系列活動17/03/2023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