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」在宣傳車上

兩天前貼了一篇文章,提到演講後的一段插曲。部分朋友讀後感到疑惑:那位自遠地來的女性聽眾,如果沒有上網的習慣,如何能知道演講訊息呢?
是這樣子的:那位女性聽眾其實不是為了演講而來當地的,她當天另有行程,行程結束後,正要返回北部,卻在街頭看見一輛宣傳車在宣傳我的講座,她被講題吸引了,因而留下來聽講。
我並不知有宣傳車,事後收到一位朋友寄來的照片,不禁莞爾,實在佩服主辦單位的用心與創意。令我驚訝的是,真有人因為宣傳車的宣傳而來聽講呢,包括那位遠來的女性聽眾。
演講現場,大約湧進了兩百人,大多是當地市民,且有不少男性與銀髮族,這在我過去的演講經驗裡較為少見。
演講最後,我開放了一些時間,與提問者對話。第一位提問者是位老先生,他用閩南語提問,我也全程以閩南語與他對話,我們的對話內容十分有趣,現場笑聲不斷。
事後,聽講的朋友給我回饋,說我的閩南話講得很好。我聽了大笑。那是苦笑。
我雖會說閩南話,兩三年前,亦曾應張曉黎老師之邀,到嘉義大埔以閩南話對一群阿公阿媽演講,但我其實講得很普通。為了用閩南語和那位老先生對話,我耗盡了全部力氣,累壞了,以致於接下來在應對另一位媽媽的提問時,我的對話並不好。沒辦法,我沒力氣了。
然而,這樣的經驗還是有趣的。
去年,亦是泰山文化基金會之邀,我在台中太平有一場講座,有個熟稔的朋友在場見我用詞鄉土,夾雜國台語,她很震驚,她從不知我有「里長伯」的一面。
這次她又來聽講,我講完後,她笑稱:「里長伯回來了。」
我自小不擅言詞,從未參加過演講比賽,上了台就緊張、害怕,沒想到如今須以演講為業,講了五百場有了吧,偶爾還得用我說不輪轉的閩南話演講與對話,真是「造化弄人」。
這類命運的「捉弄」,我不一定都喜歡,有時驚嚇,有時驚喜。托勒說:「生命其實並不像我心智製造的那麼嚴肅。」驚喜時,好好享受;驚嚇時,學習接納,如此而已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