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遭遇選組困難的高中生對話有感

許多人來學對話,對於對話有無限想像,例如,他們以為:對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,而且只要一次對話就能解決。

我來說說最近的一次對話吧。

一個高中男孩在媽媽、妹妹的陪同下,來找我對話。選組的截止日快到了,他一直不知道自己適合念社會組,還是自然組?一個月半前,我們談過一次,他仍然無法決定,於是又有了這次談話。

我很願意藉由對話,陪伴男孩做出選組的決定。但隨著談話越深入,我得不斷調整談話目標,從一開始談「選組」,繼而談「選擇」,最後我們談「期待」。

因為我發現,男孩從小到大,從不曾在重要的事情上為自己做過選擇,一來都是父母幫他選擇,二來他對那些重要的事並沒有自己的看法,這樣也可以,那樣也可以;這樣也對,那樣也沒錯。我再三核對,發現他不是不願意說,而是真的「無可無不可」。

我並沒有感到挫折,因為我的對話重點是好奇他、關心他、瞭解他,如果最後能幫助他得到他想要的,那很好,但問題是:他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?

顯然他不知道。

不只孩子不知道,許多來對話的大人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但大人以為自己知道。大部分的人其實都不認識自己,他們一直以為自己想要這個,對話之後,才發現他們想要的是另一個。對話幫助他們重新認識自己。

男孩跟其他大人一樣,也不認識自己,但男孩的特殊之處在於:對話過後,他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他的「自己」跑去哪裡了呢?我更好奇了。我問他:從小到大,有沒有曾經很想得到某個東西?

男孩陷入苦思之中。

久久才說:他曾想要一輛車。

我聽了,鬆了一口氣。男孩雖然不認識自己,但他至少還有個「自己」啊。

每個人打從出生開始,就會有各式各樣的「期待」:我想要這個,想要那個。想要的不一定能得到,但至少會有想要的,「期待」是構成「自己」的重要條件;如何表達期待?如何回應未滿足的期待?則是人生的重要功課,許多人是因為不知如何健康表達與回應期待,人生才會卡住。

男孩此刻的功課是:他怎麼會幾乎沒有期待呢?沒有期待,沒有想要的東西,要如何選擇呢?

許多高中生在選組上的困擾是:他們想要選這個,爸媽卻要他們選那個,他們對自己的期待與爸媽對他們的期待是衝突的,這是我在與人對話時常遇到的情形。

這個家庭正好相反:爸媽希望孩子自己選組,孩子卻不知道要選哪一組,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。

我問男孩:既然以前都是爸媽幫你選擇的,這次也讓他們幫你選組,可以嗎?

無可無不可的男孩自然回答:可以。

我看向媽媽,媽媽焦慮了,她的焦慮背後應該有自責:她認為是自己過去一直在為孩子做決定,才導致孩子現在無法為自己選擇。

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這個家庭的經還真特別呀。

我一邊引導媽媽與男孩對話,一邊觀看兩人的互動,同時也注意著旁邊的妹妹。

妹妹小哥哥四歲,兩人感情甚篤,個性卻截然不同。妹妹很有主見,這也是媽媽會來學對話的主因:她搞得定兒子,卻搞不定女兒。學了對話後,媽媽發現,原來她得先搞定自己,因此媽媽在對話上學得又快又好,也開始希望兒子能為自己作主。

我在一旁觀看母子對話,對媽媽有許多讚嘆:多不容易呀,這個媽媽的改變。也是因為媽媽的改變,我才願意多次與這兩個孩子談話。因為孩子是與爸媽一起生活,由父母主導的家庭系統沒有改變,我與孩子的談話效果有限。

我注意到一旁的妹妹異常安靜。妹妹不只很有主見,也很瞭解哥哥,上次我與男孩談話時,妹妹頻頻在旁「補充說明」,無可無不可的哥哥顯然會附和妹妹的意見。媽媽這次要女兒別來了,但女孩堅持要來,因為女孩跟我關係親近,這次甚至拿了托勒的圖文書請我簽名,我寫了「活在當下,歡慶生命」,這是托勒書中的話。

媽媽這次要求女兒不可在旁邊「影響」哥哥與我談話,女孩真的一言不語,但她的身體看起來很緊繃、僵硬,我於是邀請她也加入對話,回應剛剛我與哥哥的談話。

女孩轉過身來,我才發現她的眼眶充滿淚水。

「哥哥,你要自己做決定啊!不要每次都讓媽媽替你選擇嘛!」

在女孩看似氣憤的背後,我看見了她對哥哥的心疼,果然兄妹情深呀。媽媽告訴我,妹妹一直很崇拜哥哥。

「妳很關心哥哥吧?」我問女孩。

「應該是吧。」她的身體往後一退,有些不好意思。

我大笑:「這句話怎麼跟哥哥說的話這麼像?」

男孩總是回答我「應該是吧」、「可能是這樣吧」、「也可能是那樣吧」。

看到他們兄妹情深,我想藉此連結這個家庭的渴望。我對著女孩說:

「妳很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,但是哥哥目前還沒有辦法,因為哥哥沒有這樣的經驗,他得重新學習。學習新的東西需要時間,是吧?妳願意給哥哥時間嗎?哪怕需要一年、五年、十年,妳願意一直等待哥哥,陪伴哥哥,支持哥哥嗎?」

女孩噙著眼淚,頻頻點頭。

我的眼眶裡竟然也有淚水,因為我也是哥哥,我也有個妹妹。我不只連結他們一家的渴望,也連結了自己的渴望。

男孩問我,要如何練習選擇?我給了他兩個方向,但這兩個方向是我在與他對話後歸納整理出來的,適合他,不一定適合其他人,我就不寫出來了。你的孩子若有類似的困難,請先去好奇他、關心他、瞭解他,而不是急著給他答案。

這場對話結束了,我有解決問題嗎?沒有,但是我很滿意,不僅滿意這個家庭,也滿意我自己——我在低潮中,仍有這樣的對話品質,多不容易呀。

對話當然可以解決問題,但不一定能解決問題。對話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看待問題的眼光,眼光改變了,問題就不一定是問題了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志梅的分享2:面對父母的老去(下)19/11/2021 - 0 Comments
  • 閱讀筆記:《教出殺人犯III》03/03/2024 - 0 Comments
  • 台北場新書分享會(12/17)小記20/12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答問集4:為何免費分享《直捷之道》?05/05/2022 - 0 Comments
  • 閱讀筆記:《我可能錯了》14/02/2023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