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嘴唇疼痛的背後

在夢中醒來,才凌晨四點,精神還不錯,只是有些渴。

起床泡了一壺洛神花茶,在泡茶與喝茶的空檔,看了幾則朋友傳來的訊息。其中一位朋友最近跟我談過話,在談話過程中,我其實沒幫上什麼忙,只是陪伴她,但她在訊息裡說,光是這樣的陪伴,就讓她的心裡長出力量,回家後,她也能這樣陪伴小三的兒子。

她的兒子這幾天一直在喊著嘴唇好痛,媽媽問他有什麼壓力,方知兒子正為了不知如何寫學校老師出的反省單,而承受巨大的壓力,媽媽遂陪著兒子,慢慢寫完反省單。哪知,只是這樣的陪伴,兒子的行為就改變了,隔天不僅得到老師的讚賞與肯定,回家晚餐後,甚至主動表示要先去寫作業。小插曲是,兒子還去照鏡子,說:嘴唇怎麼可能一天就不痛了!

看完這則訊息,我很感動,喝了幾口茶,便去靜心。在靜心中,不再去想朋友所說的事件,而是回到自己的呼吸與身體感受。我的頭腦不再縈繞著事件,但身體仍留著感動,我與那份感動在一起,在半小時的靜心中,安然地陪伴自己。

也因為能陪伴自己,我才能陪伴那位朋友,而朋友在體驗到陪伴的力量後,便能陪伴孩子,孩子以後也能陪伴別人。這是正向的漣漪效應。

陪伴是一種「無為」,是being,但大人總是汲汲於「有為」,總在doing,因為大人在成長過程中,也是這樣被對待的,鮮少被陪伴,自然不知如何陪伴自己,長大後也就不知如何陪伴別人了。

年過四十之後,我因學習靜心、冰山、瑜珈……,而學會了陪伴自己,行有餘力,再去陪伴他人,這是生命中最美好的禮物。

此刻時間,正好六點,天色猶暗,洛神花茶仍有餘溫。幾個小時後,就要出門,到台北工作了。待會兒還有空檔,來做點瑜珈吧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