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靜心與回溯,覺察倦怠感

這陣子,身體有一種倦怠感,由於太隱微了,頗不易辨識。日前,工作回家後,一睡八、九個小時,隔天醒來,身體仍覺疲累,一早到高雄,還未開始工作呢,在朋友的車上,我又睡著了。

昨晚細思此事。奇妙的是,在我覺察、坦承自己的倦怠感之後,倦怠感更強烈了。這是好事,積累已久的倦怠感不再壓抑、隱藏,它被看見了。

對於這股倦怠感,我能接納,也有好奇,並不急著讓自己不倦怠。

來到瑜珈墊上,放鬆坐著,閉上雙眼,開始靜心,專注地與倦怠感在一起。我發現它與前陣子我體驗到的沮喪、挫折、無力等感受有相似之處,也有不同。相似的是我的身體都是垮垮的,但倦怠比較不那麼垮,並且帶給我的感受就只是垮與累而已,胸口、肩膀、腹部等處並未伴隨著不舒服的感覺。

靜靜地與倦怠感在一起,只是去感覺,這便是接納。

靜心結束後,我對這股倦怠感仍有好奇:是身體的倦怠?心理的倦怠?對工作的倦怠?或者某些生活瑣事令我倦怠呢?還是其他?

在崇建發展出來的對話脈絡裡,有個重要脈絡叫「回溯」。我常以「回溯」與人對話,也常以「回溯」和自己對話——

我是從何時開始感到倦怠的?之前也曾有過類似倦怠的感覺嗎?

一個畫面立刻浮現。那是六月,我在遠地工作,所住民宿寬敞而幽雅,是我住過最舒服的民宿。然而那幾天,我卻一直感到疲倦,每夜回到民宿,倒頭即睡,無法好好享受民宿的環境。當時,我已連續工作十餘天,每天到不同的地方演講、帶工作坊,旅途既遠,工作又密集,每晚住不同的地方,累壞了,住進這個民宿後,巨大的倦怠感油然而生。

這陣子的倦怠感,跟當時一模一樣。

翻開行事曆,察看這兩個月來的行程,果然,工作量大太,休息日太少,倦怠感就是這樣來的。

六月時,我如何度過那次巨大的倦怠感呢?在密集的工作行程後,給自己放一次長假,倦怠感便消失了。

但這次沒有長假可放,但短期的休假不少。運用對話技巧,知道了倦怠感的由來,我將帶著它一起生活,也一起工作,在平日更多靜心,在假期裡更多休息,如此即可。

留言

其他文章

  • 閱讀筆記:《現在這樣就很好——55種告別心累的治癒方式》16/08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接受「迷誠品」Podcast專訪,談論《重啟人生的17個練習》02/11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阿牧回來了09/03/2019 - 0 Comments
  • 來自紐約讀者的字條18/12/2023 - 0 Comments
  • 邊緣人的自白18/10/2022 - 0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