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想再去上美語課的小女孩
每次接到小可的電話,我都能猜想到,她與11歲的女兒阿寶又吵架了。我們曾在電話裡有過無數次的對話,都是在討論她在親子教養上遇到的挫折與困頓。
但這次很不一樣,她告訴我的是另一種故事。
阿寶從美語班回來後,氣呼呼地說:「我不想再去上美語了。」
「怎麼了?」小可問道。
「我們老師很奇怪耶,明明是其他同學寫錯了,卻要我們全班都罰寫!老師每次都這樣,我再也不要去了。」阿寶說完,就跑到自己的房間去了。
小可跟到了房間,看到阿寶正躲在被子裡。這是阿寶的習慣,只要情緒來了,就會躲到被子裡。
小可走了過去,蹲了下來:「阿寶啊,妳在生氣啊?」
阿寶沒有答話。
「阿寶啊,媽媽就在隔壁房間,如果妳需要媽媽幫忙,隨時可以來找我。」小可說完話,便到隔壁房,繼續做著白天在公司未完成的工作。
聽到這裡,我忍不住讚嘆。因為小可以前不是這樣的媽媽,以前只要阿寶生氣了,小可也會生氣,兩人便會大吵起來,過不久,我的手機便會響起。
經過幾年的努力,小可改變了自己,她不再認為有情緒是不對、不好的,相反地,她認識到有情緒是正常、健康的,她學到了如何安頓自己的情緒,同時也允許、接納女兒有情緒。
說也奇怪,小可改變後,阿寶也改變了。阿寶以往生起氣來,會傷害別人,或者傷害自己,或者破壞東西,但現在她自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——躲到棉被裡,與自己的情緒在一起。
半小時過後,阿寶慢慢來到媽媽的房間,坐在另一張桌子前,安靜做自己的事。小可完成工作後,過去看看阿寶,發現她正在寫美語班出的作業。
「阿寶啊,需要媽媽幫忙嗎?」
阿寶點點頭,表示有幾題不太會寫。小可坐下來教阿寶,但阿寶不怎麼專心,邊寫作業,邊玩她最愛的布偶「卡比」。小可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:做著不喜歡做的事時,會東摸摸,西摸摸。因此,她沒有責怪阿寶,只是在旁陪伴。
阿寶最後完成了作業。睡前,小可擁抱女兒:「阿寶啊,媽媽很欣賞妳,妳雖然不喜歡今天這樣的作業,但還是努力把它完成了。」
阿寶害羞地笑了。
聽到這裡,我已經不是讚嘆了,而是深深的感動。
「阿寶還去美語班嗎?」我問。
「當然啊。」
「是妳要她繼續去嗎?」
「才沒有呢,是她自己決定的。」
我長嘆一口氣,表達了對小可的欣賞。
陪著小可走過這幾年的挫折與困頓,我再次看見了最簡單,也最困難的一件事——
大人改變了,孩子就改變了。
但這次很不一樣,她告訴我的是另一種故事。
阿寶從美語班回來後,氣呼呼地說:「我不想再去上美語了。」
「怎麼了?」小可問道。
「我們老師很奇怪耶,明明是其他同學寫錯了,卻要我們全班都罰寫!老師每次都這樣,我再也不要去了。」阿寶說完,就跑到自己的房間去了。
小可跟到了房間,看到阿寶正躲在被子裡。這是阿寶的習慣,只要情緒來了,就會躲到被子裡。
小可走了過去,蹲了下來:「阿寶啊,妳在生氣啊?」
阿寶沒有答話。
「阿寶啊,媽媽就在隔壁房間,如果妳需要媽媽幫忙,隨時可以來找我。」小可說完話,便到隔壁房,繼續做著白天在公司未完成的工作。
聽到這裡,我忍不住讚嘆。因為小可以前不是這樣的媽媽,以前只要阿寶生氣了,小可也會生氣,兩人便會大吵起來,過不久,我的手機便會響起。
經過幾年的努力,小可改變了自己,她不再認為有情緒是不對、不好的,相反地,她認識到有情緒是正常、健康的,她學到了如何安頓自己的情緒,同時也允許、接納女兒有情緒。
說也奇怪,小可改變後,阿寶也改變了。阿寶以往生起氣來,會傷害別人,或者傷害自己,或者破壞東西,但現在她自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——躲到棉被裡,與自己的情緒在一起。
半小時過後,阿寶慢慢來到媽媽的房間,坐在另一張桌子前,安靜做自己的事。小可完成工作後,過去看看阿寶,發現她正在寫美語班出的作業。
「阿寶啊,需要媽媽幫忙嗎?」
阿寶點點頭,表示有幾題不太會寫。小可坐下來教阿寶,但阿寶不怎麼專心,邊寫作業,邊玩她最愛的布偶「卡比」。小可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:做著不喜歡做的事時,會東摸摸,西摸摸。因此,她沒有責怪阿寶,只是在旁陪伴。
阿寶最後完成了作業。睡前,小可擁抱女兒:「阿寶啊,媽媽很欣賞妳,妳雖然不喜歡今天這樣的作業,但還是努力把它完成了。」
阿寶害羞地笑了。
聽到這裡,我已經不是讚嘆了,而是深深的感動。
「阿寶還去美語班嗎?」我問。
「當然啊。」
「是妳要她繼續去嗎?」
「才沒有呢,是她自己決定的。」
我長嘆一口氣,表達了對小可的欣賞。
陪著小可走過這幾年的挫折與困頓,我再次看見了最簡單,也最困難的一件事——
大人改變了,孩子就改變了。
老師有在新竹的讀書會或課程嗎?有相關訊息嗎?
回覆刪除